□吴继娟
9月25日,河南大学将迎来110周年校庆。
这所诞生于清末新学浪潮中、坐落于黄河之滨、扎根在中原大地的高等学府,以“逆境”铸就“一流”,以世纪沧桑书写了高等教育的传奇史诗。百十载往,河南大学始终牢记党和国家的嘱托,不忘兴学育人之初心,以不懈奋斗的姿态持续谱写“继往开来”的壮丽篇章。
明伦校区大礼堂
继往,是以传承,是以铭记,是以汲取力量。
1912年,在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里,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应运而生,校址就选在清代四大贡院之一的河南贡院旧址。这里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终结地,同时与巍巍铁塔比邻,“铁塔牌”因此成为一代代河大学子的永恒印记。
百十年来,河南大学在与国家和民族命运桴鼓相应的历史律动中,走过了一条爬坡过坎、聚集元气、再振雄风的振兴之路。坎坷经历锻造其一身傲骨,顽强和坚韧在她的血液里流淌。
抗战办学时期,河南大学是中国唯一在敌前坚持办学的高等学府,坚持以教育启民智、唤民心,成为民众抗战的重要精神支柱,先后经历五次迁徙,于1945年迁回开封。在此期间,学校完成了由“省立”升为“国立”的蝶变,诞生了至今仍广为传唱的《河南大学校歌》。
百十年来,河南大学九易校名、折枝为林,直到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重新开启了综合性大学复建和振兴之路。2008年,河南大学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迈进一流大学建设新时代,学校发展历史自此翻开全新篇章;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朝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的步伐愈发铿锵……
在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办学历史和实践中,河南大学沉淀凝结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这些历经磨难后的最强宣言,在时光年轮的延续、锤炼、融合、发展中历久弥新,仍然给予当下忘我投身“双一流”建设的河大人无穷精神力量。
金明校区
开来,是为梦想,是为攀登,是为勇毅前行。
百十年历史积淀,赋予了河南大学从容起步、继往开来的强大底气;亿万人民的期盼,催促着河大人奋力创造晋位升级、振兴名校的非凡业绩。今天的河南大学,“百年名校振兴”的梦想持续燃烧,“三区两院”办学格局共擎发展蓝图,“双航母”战略启航新的征程。
秉文史见长之特色,持科教兴国之战略,河南大学不断汇聚人才。历史上,河南大学大师云集、延揽群英,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冯景兰、罗章龙、嵇文甫、任访秋等名师大家都曾在此执教。学校现有教职工4600多人,其中有专兼职院士、学部委员22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领军人才60余人。百十载春华秋实谱写了海内外70万英才的育人篇章。
新时代,河南大学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现代化河南建设为导向,实施“4大1强”科研发展战略,解决“卡脖子”科学问题,筑强学科,建大平台,育强团队,上大项目,出大成果。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下,河南大学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10个学科进入ESI前1%;科研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建设国家科研平台8个,取得一批标志性原始创新成果,实现科研成果在Science、Nature、Cell期刊发表的历史性突破和国家“三大奖”金花齐放的历史性成就。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上,怀揣着“实现百年名校振兴”的远大理想,河南大学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前瞻30年谋划未来,探索形成“重塑学科体系、谋划国家重大平台、构筑发展物理空间、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围绕关键领域布局重点项目”的发展路径和关键举措,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研究型、综合性世界一流大学,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进程中作出更有分量的河大贡献。
“嵩岳沧沧,河水泱泱……继往开来扬辉光……”历史与现实的碰撞,给予河大人“继往”之使命,“开来”之信心。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全体河大人将以梦想为帆,以实干为桨,以精神为引擎,创造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以昂扬斗志和优异业绩,不断在高峰之上再攀高峰!
郑州校区南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