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勇
构建洪涝联防联控智慧平台,提升洪涝防御工程体系的智慧管理水平;构建韧性城市,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9月18日下午在郑州举行的全国城市防洪体系建设高层学术论坛上,院士专家纷纷支招,让城市汛期不再“看海”。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特大暴雨事件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严重,甚至变成了‘新常态’。”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及水资源学专家王浩说,“每逢大雨必涝”、“城市看海”已经成为城市的通病,每年受淹城市都在百座以上。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洪涝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流域洪涝防治,要在充分认识流域产流-汇流-洪水演进的过程和规律的基础上,流域拦、蓄、行、滞洪水,沿江城市外挡洪水、强排涝水,城市内区镇蓄、滞涝水,形成三级洪涝联防联控体系。”王浩院士说,在三级洪涝联防联控体系基础上,形成流域-城市-镇区洪涝防御工程协同联动的洪涝联防联控四道防线,构建洪涝联防联控智慧平台,提升洪涝防御工程体系的智慧管理水平。
针对目前部分城市排水除涝防洪标准较低的现状,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云建议构建韧性城市。如何构建韧性城市?张建云院士认为,科学规划,提高避灾防灾意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自身的防御能力,科学规划,找补短板,协同城市排水除涝防洪工程防御标准,强化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和联通,提升调蓄能力。
“在洪涝灾害严重的大型城市,建设深隧工程和地下大型蓄水池等大型排蓄水措施,给洪水以出路、给涝水以空间是必要的。”张建云院士说,通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源头减排,提升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与防护,确保生命线工程安全和极端条件下的城市正常运行,强化信息监测和预测预警预案,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是防御暴雨洪水的重中之重。”在水利部原总规划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原主任张志彤看来,在加强防洪工程“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防洪工程“软件”的建设,加强科学决策,及时抢险,降低损失。
本次论坛通过探讨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凝练院士专家观点形成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报告。“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助力提升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加深对城市防洪的认识,为更加有效地推进相关工作提供有益探索。”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刘正才说。
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国水利学会、河南省科协、河南省水利厅共同主办,河南省水利学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