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战略”进行时丨创新潮涌“豫”争先

河南日报 2022-09-08 20:45:19

  创新潮涌“豫”争先

  ——以能力作风建设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尹江勇

  2021年,河南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超过600亿元、增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2倍;

  今年前7个月,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已达620.8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成交额。

  数字接连攀高,勾勒出中原大省加速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坚实足迹,更折射出河南点燃创新引擎后,扑面而来的澎湃动能。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走好“华山一条路”。创新突围,唯有一拼——这是基于现状作出的清醒判断,更是关乎未来的重要抉择。

  站位高、谋划实、步子快、干劲足。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以来,“创新”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成为中原大省的最新标识和醒目前缀,成为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响彻广袤中原上空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7月25日,国内第一个抗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获批上市。由河南科学家常俊标教授领衔成功研发出的这款1类创新药,为全球抗疫开出中国“药方”、作出河南贡献。

  一款新药带来一条产业链。阿兹夫定从研发、原料药生产、制剂生产到销售总部,均已落地河南。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互为支撑,如金风玉露相逢,必将活力无限。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场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变革,成不了创新高地,就会沦为发展洼地。

  ITO靶材项目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今年3月揭牌以来,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讲起了“中国靶”自立自强的创新故事。

微信图片_20220908200549_副本.jpg

  7月23日,实验室主任何季麟院士一行到隆华科技集团调研交流。

  由于选不出大尺寸的ITO靶材,中国被“卡脖子”很多年。何季麟团队起初做研究时,由企业提要求,科研来实现。然而当团队拿着样品去检测时才发现,闭门造车出来的东西无法“变现”。

  研究一定要以应用为导向。科研团队调整思路,经过20余年科技攻关,实现了大尺寸ITO靶材全流程制备的国产化。我省生产的ITO靶材首次成功应用于京东方高世代TFT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河南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努力推动更多产品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中高端、关键环。

  从盛夏到隆冬,从早春到金秋,一场场会议安排部署,一次次调研悉心指导,创新步伐铿锵有力。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担任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双主任,已主持召开7次会议,审议研究51项重要议题,主要领导上手抓、具体抓、全程抓。

  抓龙头带动。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是实施“第一战略”的“一号工程”。9月1日起,《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施行,为一家科研单位“量身打造”一部法律,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这在我国尚属首例。舞龙头、带全局,抓关键、布大棋。河南省科学院定位为新型研发机构,研究所、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均为独立法人,首席科学家拥有决定性技术路线决定权,6个研究机构启动运行,瞄准最前沿领域摘取“皇冠上的明珠”,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天”“地”“桥”融合……在这里,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抓平台搭建。两批、6家省实验室揭牌不久,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挂牌也已箭在弦上。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批次推进,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河南正向科技创新“无人区”发起冲锋。

微信图片_20220908200544_副本.jpg

  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何季麟院士及其团队进行研讨

  凝练一流课题、培育创新主体、集聚一流团队……中原大地上,创新的大厦“三天一夯土,五天起一层”。

  发展“引擎”由创新发动,“点火”的是制度改革,河南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打出一套“组合拳”。

  重大项目“揭榜挂帅”,谁有本事谁来干。“我们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装备智能化,成品率也从80%左右提升到98%以上。”郑煤机信息管理部副部长白建朋兴奋地说。

  这个难题如果靠企业自己解决,至少需要50人的团队花一两年的时间。项目经河南省科技厅发布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艾普工华的科研团队,一年之内就拿出了解决方案。

  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真正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河南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先后出台《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工作方案》,河南制定了创新“规划图”和“路线图”。

  华山艰险,道阻且长。一旦登顶,风光无限。

微信图片_20220908200557_副本.jpg

  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余龙带领团队成员操作环保型保水缓释化肥包裹材料实验。(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摄)

  优化布局,发力“双一流”建设

  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全力打造“双航母”;

  遴选7所高校11个学科作为“双一流”第二梯队,加快培育“后备军”;

  建设1至3所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组建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在没有本科高校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设立本科高校……

  与建设现代化河南相呼应,以回应群众期盼为初心,河南教育加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对标一流,高等教育起高峰。

  推进高校结构布局、学科学院、专业结构“三个调整优化”,提升办学水平;搭建高端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推动更多成果走出实验室。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建高地。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一方面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推动职业院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助力“技能河南”建设。

  哪里创新要素富集、教育资源丰富,哪里发展质量层次就高,后劲潜力就大。

  这几天,郑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向宇马不停蹄,穿梭在宁夏和河南之间,查看解决环氧化催化剂开工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王向宇团队的科研成果在8个省市区转化应用,新增效益54亿元。“教授团队进企业”,郑州大学正在推进的这项改革,不仅为企业解决了难题,也把最前沿的问题带到课堂上。

  8月20日,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康相涛教授再次来到固始县,为大别山食品产业学院揭牌,农大与固始县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又开新篇。曾经不为人知的固始土鸡,经他改良培育后身价倍增,成为老乡致富的“金凤凰”。大别山食品产业学院的揭牌,既助力乡村振兴,也将有益于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

  提高科创能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河南在全省高校中发出“起跑令”。今天步履越坚实,托举未来的能力就越强。

微信图片_20220908200553.jpg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重大项目“揭榜挂帅”推进装备智能化,加工中心机群实现高效无人值守。

  引育并举,筑好人才“蓄水池”

  2022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受聘担任郑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受聘担任河南大学校长。两所“双一流”齐齐迈入院士校长领衔时代。

  顶尖科学家、高层次人才纷纷加盟,本土培育人才连连冒尖,最近一段时间,河南“佳音”不断。

  就在去年,省农科院许为钢研究员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35名专家入选国家重点人才计划,遴选支持203名“中原英才计划”人选。去年河南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950人,今年以来已引进1500多人。

  河南在加大引才、育才的同时,注重稳才、留才,以近悦远来的人才政策,吸引各方优秀人才。

  稳人才,拼的是环境;留人才,看的是服务。

  实施“1+20”一揽子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梯次培育;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等人才强省“八大行动”;聚焦住房、落户、子女教育等“琐事”,为高层次人才来豫发展解除后顾之忧……让人才踏实创新、安心创业。

  心仪的办公场地快速得到落实,融资难的问题专人上门解决。成立仅两年,公司技术骨干舒心做科研,中原动力迅速成为我省智能机器人产业的一匹黑马。

  33岁的金阳,在美国读完博士后入职郑州大学,学校专门成立“电网储能与电池应用研究所”,由这位优秀青年人才牵头推进电池储能相关研究。“老家河南越来越有吸引力了。”金阳感慨道。

  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引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飞来”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回来了……丰沃的中原大地上,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竞相奔跑。各路人才走到科技创新的前台、走上事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创新河南的自信和底气。

  “我再一次诚邀海内外的科学家、杰出青年学子,尤其是河南籍的优秀人才,积极投身河南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火热实践,在这片沃土施展才干、成就梦想!”面向世界,楼阳生再次发出深情呼唤。

  创新驱动,前景激荡人心。

  乘势而上,河南奋力跃升。

  专家点评

  向科技创新要出彩答案

  □陈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一名经济学者,我注意到,河南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上的战略布局非常有力。河南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是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关键举措。

  一年来,河南在科技创新领域频频发力、亮点纷呈。总体来看,呈现出四个鲜明特点:一是领导体制有力。成立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担任双主任,规格之高首开先河。二是平台载体有效。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两批六大省实验室挂牌运行,省中试基地、省产业研究院纷纷落地,各类创新平台活力迸发。三是科教源泉更活。调整优化高校布局,拿出百亿元资金打造郑大河大“双航母”,遴选七所高校培育“双一流”建设后备军。四是创新生态更优。科技金融服务优化,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独角兽”“瞪羚”集聚发展,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气候更加宜人。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我相信,向科学技术要发展动力,以科技创新解发展难题,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谱写中原新篇章。(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冯军福 整理)

  亲历者说

  创新“加速器” 助我成“瞪羚”

微信图片_20220908200540_副本.jpg

  □柘城惠丰钻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轮值总经理 鲍思玮

  今年1月,我们成功入选河南省“瞪羚”企业,实现了关键一跃。从“助跑”到“起跳”再到“跳得更高”,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好在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瞪羚”“门槛”高,像近两年销售收入或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5%,就是其中一条“硬杠杠”。还有一个问题很关键,这类企业越往上走,面临的技术、资金、人才难题就越急迫。

  回头看看这几年,我有个明显感受,职能部门对企业,已经不仅仅站在“身后”,而是站到了“身边”,我们跑,他们陪跑。

  每到月初,柘城县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的负责同志都会来我们公司,开对接会、开碰头会,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我翻了翻笔记本,这两年光我列出已经解决的问题,大大小小就有20多个。缺技术,就帮我们先后与吉林大学、湖南大学、郑州三磨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缺人才,就支持我们组建博士后流动研发基地,并利用招才引智平台一次引进了多名急需的高水平研发人才。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怎么提高品牌知名度、怎么申请研发资金支持,这些挑战都必须面对,跨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在省科技厅支持下,我们承担了2020年度省创新示范专项项目,还牵头组建了河南省功能金刚石研究院、河南省亚微米超硬材料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省财政厅也送来了“真金白银”,去年我们获得了500万元“科技贷”。

  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泡沫化金刚石微粉表面改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大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公司金刚石微粉年产量近10亿克拉,被工信部认定为人造金刚石微粉单项冠军产品。就在一个多月前,我们在北交所首发上市,一举跃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很明确,就是尽快成长为“独角兽”。我相信,河南这片创新“草原”,风景会越来越美,越来越欣欣向荣。(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整理)

微信图片_20220909070957.jpg

微信图片_20220909071001.jpg

      相关链接

      图说“十大战略”进行时|中原大省的最新标识

责任编辑:陈鑫
广告 x
相关推荐
评论({{totalRow}})
  • {{item.name}}
    {{item.time}}
下载河南日报客户端APP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