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9日《河南日报》12版
重大项目是保持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郑州市始终牵紧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以项目建设、投产来促产业升级、经济提速、发展增效,说了就干、马上就办,让重大项目建设跑起来、把重大项目的实效干出来,不断推进重大项目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激发新动能,助推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汽车城里故事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位于郑州东南部的郑州经开区,曾经的一片荒凉之地上崛起了一座“汽车城”。
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在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上,一台台精致酷炫的荣威、名爵汽车,从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整车一厂总装车间陆续下线。
与整车一厂相邻的整车二厂,随着首台全工艺调试车于几天前顺利下线,也即将正式投产。这标志着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已具备每年生产60万台整车的产能,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郑州造”汽车从这里畅销国内、出口海外。
从2017年落户郑州以来,50个月产销量100万台、产值700多亿元,每51秒生产一台汽车,作为全球知名的汽车生产企业和中国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上汽乘用车与郑州的碰撞擦出了令人炫目的火花。
2022年4月,上汽集团郑州发动机分公司一期项目投产、二期在建,河南汽车产业增添了一颗“强心脏”,平均1分钟多就下线一台发动机。
“郑州已成为上汽乘用车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上汽产业布局最多、最完整的城市。”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分公司总经理丁波说,上汽集团以整车厂、发动机厂为链主带动上汽软件中心、全球数据中心、零部件集群、新能源循环产业等上下游十几个产业项目在郑州陆续布局发展,累计投资超200亿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河南速度”“郑州速度”“上汽速度”,形成了多元产品体系和产业链生态体系。
据丁波介绍,目前,上汽乘用车通过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市场,在氢燃料电池车等领域展开探索,未来将有更多纯电动汽车、混动汽车在郑州投入生产,为郑州打造200万整车产能及河南省打造5000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不断注入新动力。
北斗园区蓄势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何可
近年来,郑州高新区把以“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应用产业确定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
尽管入局稍晚,但作为省重大项目的郑州北斗产业园弯道超车的本领有目共睹,投入运营5年来已取得可喜的成绩。
郑州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协会秘书长、郑州北斗孵化器总工程师施全杰说,截至目前,郑州高新区北斗应用领域相关企业已达到760家,占辖区企业总数的1.7%;拥有60余项卫星应用专利技术,参与了19项北斗授时应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郑州高新区出台了“北斗十条”产业扶持政策,完成了《2020—2025年北斗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全力打造全国北斗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同时,郑州高新区建立了总额1亿元的北斗产业基金;引进了一批北斗及卫星导航应用领域专家团队,如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专家郭华带领的团队;搭建了北斗创新平台,如建设了国家北斗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攻北斗时频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的北斗应用研发中心、北斗(河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郑州北斗产业园还将传感器、5G、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研发+制造+应用+资本”的北斗产业链条。
郑州高新区已认定郑州威科姆等19家企业为“北斗+”企业,并不断吸引北斗产业相关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聚集效应,推动北斗产业向更加高端化、实用化方向发展。
郑州高新区在北斗导航产业的布局、业态链条打造方面定下三个“主攻方向”:一是系统整合遥感测绘、时空溯源、定位导航等产业技术,培育壮大北斗产业规模;二是加快产业集群平台支撑建设,打造“一院一中心一基金三平台”;三是整体规划北斗应用产业。
空中丝路起宏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凌
平均不到两分钟,就有一个航班起降。
2015年12月22日,机场二期工程竣工投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从此迈入双跑道、双航站楼时代,成为集航空、城际铁路、地下轨道交通、陆路公共交通于一体,真正实现旅客零换乘、货邮无缝衔接的大型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机场二期总投资约191亿元,新建的T2航站楼48万平方米,相当于7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新建的4F级跑道和滑行道系统,可起降世界上最大的民航客机A380;设计保障能力为年旅客吞吐量3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加上原有一期功能,郑州机场保障能力提升到年旅客吞吐量4200万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100万吨以上。
不靠海、不沿边,一条跑道飞蓝天。机场二期投入,加载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强大优势,地处中国腹地的河南敏锐抓住“靠蓝天开放”的机遇之窗,迈入“云中漫步”的航空时代。
郑州—卢森堡“双枢纽”从最初的“两点一线”到“集疏全球”,助力河南成为中国内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中原崛起的新引擎。
不断提升的交通枢纽优势,加快了河南融入全球经济的脚步。在郑州机场运营的全货运航空公司增至31家,全货机航线增加至48条,卢森堡、俄罗斯空桥、卡塔尔、阿塞拜疆、东航物流、南航物流、中国邮航等高品质货运航空公司纷纷进驻。
围绕“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河南的开放体系持续提档升级。以航空枢纽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和以“1+1+7”(机场航空一类口岸,新郑综合保税区和肉类、活牛、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邮件中转、药品等7个功能性口岸)口岸体系为核心的开放体系不断完善。
地铁九年通八方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浩
建地铁就是建城市。2013年12月28日郑州地铁1号线建成开通,新城与老城“握手”,郑州地铁建设也由此一路高歌猛进,从26.2公里到突破200公里,不断刷新的里程数,让郑州地铁“版图”迅速扩大,也见证了郑州9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
9年时间带来的是成长,也是蜕变。
多条线路相继开通,“米字+环形”的中心城区线网骨架轮廓初显,新老城区实现无缝衔接,郑州地铁正式跨入网络化运营阶段。目前,在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排名中,郑州列第15名。开通运营至今,郑州地铁线网累计客运量超15亿人次,极大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郑州地铁文化特色鲜明。自1号线起,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现代文明等元素就融合嵌入郑州地铁的基因里,从线路选择到站点设置、从站台设计到隧道布置、从软硬件配套设施到文创衍生品研发、从晶晶IP到主题专列车站的打造,彰显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作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文化特色。
地铁在缩短城市空间距离的同时,衍生出了一个个城市商圈,也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多个独具特色的地铁站附近,千玺广场、博物院、美术馆等,成为城市打卡新地标。
“出门更方便了,而且地铁周边配套提升,幸福感倍增。”市民张先生提到地铁,感慨万千。地铁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也让普通居家生活变为享受生活。
据悉,今年郑州将力争实现地铁6号线一期、3号线二期及机许市域铁路开通运营。未来三四年,郑州城市轨道交通仍将不断“上新”,建设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10号线一期、12号线一期、14号线一期等共7个项目,总长160公里左右。
“城市大脑”添智慧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浩
智慧停车无感支付、“郑好办”APP多个事项一网通办、5G自动驾驶……近年来,伴随城市“智慧化”步伐的加速,郑州人的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城市大脑”建设项目是郑州市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的高阶体系,综合利用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即时汇聚、调度和处理全量全网城市数据资源,即时分析城市运行状态、调配城市公共资源、修正城市运行缺陷,利用城市数据资源优化城市公共资源,最终形成具备多维敏捷感知、海量数据共享、全局实时洞察、持续迭代进化的城市智能中枢。
2020年12月20日,郑州市正式宣布,“城市大脑”118个应用场景全面上线运行,这标志着郑州成为首个全场景数字化运营城市。随着“一脑赋全城、一网治全城、一码通全城、一端惠全城”的架构体系日益完善,政务数据治理、数字城市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的“郑州模式”逐步形成。
政务服务方面,截至2022年6月底,“郑好办”用户注册量突破了1400万,上线事项总数达到了1969项;智慧停车方面,全域实现车位查询、停车诱导,分期分区实现无感支付、先离场后付费等;智慧环保方面,实现对污染源在线监测网、企业视频监控网、企业用电监控网三网的精准管控+智能分析;智慧医疗方面,实现了信息共享、便民惠民、业务协同和统一监管的智慧健康服务格局,涵盖脱卡就医、120生命智慧通道、出生证明掌上办等应用场景……
疫情防控中核酸检测信息化系统的顺畅运行也是郑州数字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020年年初的疫情扫码登记系统,到“1+10”一体化疫情防控平台,再到“1+18”数字化立体化疫情防控系统,数字化防疫的演变也是郑州数字化建设不断前行的印证。
“有了这个‘城市大脑’,就可以破除信息壁垒,让数据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有效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依托“城市大脑”,郑州正在升级为一个会思考、有温度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