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通讯员 钟伟平
他给钧瓷加了点“纳米”,为企业增加上亿元的产值;她创新小麦精深加工技术,用科研成果推动河南小麦,从“中原粮仓”“国人厨房”迈向“世界工厂”;他“扎根”企业,助推高水平电气工程学科快速发展,为数十家企业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带来横向课题经费700余万元,为企业带来上亿元销售收入……
他们,是享誉中原的学科带头人,是许昌学院的教授,还是中原科学界的翘楚——“中原学者”。
“中原学者”,被誉为我省培养两院院士的“摇篮”。那么,许昌学院究竟靠哪些“硬实力”培养和吸引3名“中原学者”,而“中原学者”扎根许昌,又为许昌学院、许昌地方经济带来了哪些“化学反应”?
仲夏时节,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近这些“中原学者”,听他们讲述自己与许昌结缘的故事。
培养人才,郑直和他的纳米钧釉材料
许昌学院副院长郑直教授,是一位道地的许昌人。1998年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2005年,在香港中大、上海交大和许昌学院之间,郑直教授最终选择回到许昌学院工作至今。
“回到许昌学院,一是想利用所学报效家乡,二是被河南省重视科技的决定所感动。我回到许昌学院后,学校投入上千万元,在许昌学院率先组建了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郑直回忆。
扎根许昌,郑直教授近年来取得了累累硕果。钧瓷是许昌的文化名片,也是重要的文化产业。近年来,郑直教授和其科研团队将纳米材料与传统釉料相结合,成功开发了纳米材料改性钧瓷系列产品。其授权专利“一种通过外加纳米材料在氧化气氛下烧制钧瓷的方法”,已转让给河南大宋官窑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郑直团队利用纳米技术,把纳米材料与传统的钧瓷烧制工艺相结合,研究开发了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钧陶瓷釉——结晶釉。其团队与著名陶瓷艺术家刘志军合作烧制的“纳钧—仿宋渣斗式花盆”捐赠给河南博物院,供河南博物院收藏。
目前,以郑直为主任的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面向清洁能源、新材料前沿领域,集中开展功能性纳米结构的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获授权国家专利70多项,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河南省专利奖1项。与许昌诸多企业开展金刚石制品、钧瓷产品、电缆桥架等研发合作,持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企业技术更新与产品升级。
在2019年度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入选人员名单中,郑直教授入选“中原学者”,郑直团队中的何伟伟教授也成功入选“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郑直教授入选“中原学者”,与许昌学院近年来重视科研创新离不开。该院建立健全了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体系、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工作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了科研管理的制度体系,加大高层次和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工作绩效权重,不断强化科研创新的制度保障和激励力度。
学术交流方面,五年来,该校共派出教师千余人次到国内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访学活动,并以“颍川学者讲坛”“科研人文大讲坛”“企业家大讲坛”和“博士论坛”为阵地,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500余场次。在培养人才方面,该校把科研优势反哺到教学中,构建了开放实践创新教育体系,成果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集聚人才,黄继红让学问走出书斋
提起黄继红,我们要先“科普”一下她和“河南小麦”的故事。几十年前,“莲花味精”是通过发展食品工业拉长“小麦产业链”的生动实践。在黄继红担任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期间,当时的单厂味精产量居世界第一。虽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莲花味精风光不再,但由黄继红研发的生产技术却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国内厂家至今仍然占据着味精产量世界第一的位置。
面对小麦深加工行业长期存在的产业化链条短、副产物利用率低、淀粉附加值低、废水多、能耗高、生物转化菌种和关键设备被国外垄断等问题,黄继红和她的团队经过14年攻关,逐步探索出一条有效带动小麦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由小麦资源大省迈向产业强省的“蝶变”之路。
去年,许昌学院食品与药学院全职引进“中原学者”黄继红教授。在未来五年内,黄继红教授将围绕生物药物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结合河南省生物药物产业的实际需求,带领食品与药学院骨干教师凝练学科方向,组建河南省精准营养与绿色生物制造创新团队,重点围绕天然活性成分挖掘与功能评价、功能食品与精准营养研究开发、合成生物学与绿色制造研究及应用三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黄继红教授的到来,也从侧面凸显了许昌学院集聚人才的“硬实力”。近年来,许昌学院与许昌市共同实施了人才共建“双百工程”,推动校地人才交流。许昌学院大力引进学术领军人才,打造高端创新团队。
目前,许昌学院聘请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学术领军人才30余人,集聚了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组建形成多个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500余人。
服务地方,姚致清助推许昌电气行业向前走
前不久上市的开普检测是一家从事电力设备检测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主营业务包括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检测服务、其他技术服务以及检测设备销售等。
开普检测董事长姚致清还有一个身份,许昌学院教授、“中原学者”。姚致清与许昌学院结缘,还要从2015年说起,那年,许昌学院与“中原学者”姚致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指导该学院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
姚致清教授进入许昌学院之后,协助学院全面梳理教师的专业分布和学科背景,该院确定了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智能电网信息技术以及电气装备智能制造与控制三个研究方向。
姚致清教授先后与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与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开普电气研究院签订联合培养基地,聘请基地教师13人作为兼职教授,目前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
产品开发,服务地方经济是应用型高校建设高水平学科的又一标杆,姚致清经常深入一线,走访许昌周边电力装备制造企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先后郑州豫能通信设备公司、许昌中意电气公司数十家企业签订合作开发协议,承担了高压开关计量一体化、智能电子技术实验设计开发平台、遥控型电动跌落保险等35项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带来横向课题经费700余万元,为企业带来上亿元销售收入。
姚致清教授的成绩,只是许昌学院立足服务区域经济,主动融入河南省“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许昌学院突出高水平专业集群建设,瞄准许昌市“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目标,围绕材料化工、食品生物医药、电子装备与制造三大区域重点产业链,构建对接区域产业的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高地,打造形成“领军人才领军重点专业集群”的学校新名片。
同时紧密对接许昌电力装备、再生金属及制品、汽车及零部件、超硬材料及制品、发制品等七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与地方产业高度契合的应用型学科。
人尽其才则百事举。3名“中原学者”扎根许昌,必将助力许昌地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