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装备集团重大专项研究院院长李建斌
从“无”到“有”铸造大国重器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通讯员 马省力
李建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铁装备集团重大专项研究院院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盾构机技术创新和管理,是我国盾构自主化研制和技术创新的开拓者之一。作为总设计师,先后完成“地下”、“水下”、“山下”工程盾构机全型号的系列化,全程负责世界首创的超大断面异形盾构研制和产业化,累计制造盾构机超过1000台,实现了我国隧道掘进装备从“无”到“有”,从“赶超”到“领跑”的跃变。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我国盾构技术创新开拓者、奠基人之一的李建斌,20年来带领团队先后完成盾构机设计千余台,打破了100多年来只有发达国家才可以设计生产盾构的神话,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国内首台和世界首台产品,实现了中国盾构机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使盾构机成为与高铁、核电、超级计算机等并列的一张“国家名片”。
盾构机是隧道开挖和地下工程建设的“利器”,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上世纪90年代,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工程曾花7亿元从德国购买了两台全断面硬岩掘进机,这是我国铁路隧道施工中第一次使用现代化的大型隧道施工设备,机器一天干的工作量相当于普通人工一个月,其高效率让当时还在依靠传统人工方法施工的隧道建设者们大开眼界。
但是,当时盾构机技术被国外垄断。“那时每台盾构机售价都在亿元以上,更换刀盘和零部件的要价更是高得离谱。而让人备受打击的是,虽然花高价购买了盾构机,但其实我们只有使用权,当设备出现故障时,我们还得另外花钱请外国专家来维修。盾构机变成了他们的‘印钞机’。”这让李建斌意识到,中国高端地下装备自主创新已刻不容缓!
2001年,由李建斌担任项目经理,组成了仅有18个年轻人的研发团队,于2002年牵头承担了科技部关于盾构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的863计划。盾构是集机、电、液、气、传感于一体的大型自动化掘进设备,零部件多达1万个,单单一个控制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项目组没有技术,没有指导,很多人甚至还没见过实体盾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当时,谁都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最大的困难是决心和勇气。很多人认为中国人不可能造出来这么复杂的高端装备。”6年内,李建斌带领盾构研发团队,从基本原理开始,逐步攻克机械、力学、液压、电气等数十个技术领域难题,通过科技攻关一步步“攒机”。2008年,我国第一台自主产权的复合式盾构机——“中国中铁一号”终于在河南新乡下线,并成功应用于天津地铁三号线项目,一举打破了“洋盾构”的神话!
2012年完成马来西亚盾构设计,实现了“中国盾构”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实质性跨越;2020年第1000台盾构机成功下线……作为总设计师,李建斌依托“自主创新、主动求变”,主持设计的盾构已应用于国内40多个城市和地区,先后出口新加坡、黎巴嫩、阿联酋、意大利等29个国家和地区,50余台盾构设备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世界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中国装备、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时,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三个转变”,给李建斌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以“振兴民族工业”为目标,从雪域高原到深海隧道,从冰封北疆到酷暑南国,近年来,李建斌带领着他的团队不断攻克核心技术难题,牢牢把握隧道掘进机技术制高点,先后设计制造了世界最大直径矩形盾构机、世界最小直径硬岩TBM、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世界首台联络通道专用盾构机、15米级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机……一系列新产品的问世,不断刷新盾构装备创造的一项项纪录,实践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对待科研工作,有着超出常人的严谨、热情,还有超出常人的创新能力。”这是中铁人对李建斌的评价。作为团队领导者,李建斌还非常重视研发团队的培养,认为“人才是创新之源”。在他领导下,中铁装备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阶梯状人才队伍,为中国盾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2020年,李建斌从中铁工业领导岗位退休后,担任了中国中铁专家、中铁装备集团重大专项研究院院长,继续奋战在盾构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创新第一线。从无到有,造中国自己的盾构机,曾经是李建斌最大的梦想,“从有到优,造中国最好的盾构机;从优到卓,打造世界一流品牌。”则是他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