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野|成为这样的人 造就这样的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2-05-13 09:31:26

  □翟新礼

  5月10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共青团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阐明了共青团百年征程形成的宝贵经验,指明了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努力方向,对广大共青团员寄予殷切希望,对共青团干部提出明确要求。

  在讲话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对共青团提出殷切希望:“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党中央殷切希望共青团能够培养出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这是党的殷切期待,也是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迅速在高校青年教师和青年工作者中产生巨大反响。

  教育的根本问题

  陕北公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对高校青年教师和青年工作者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启示我们,我们不仅要成为这样的人,还要努力造就这样的人,这既是我们努力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双重使命的需要。

  成为这样的人

  成为这样的人,是成长进步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80、90后甚至00后走上大学讲台,成为灵魂的工程师。虽然他们大多是硕士、博士,但其实还正在成长阶段,还是“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还需要不断吸收阳光雨露,需要养成不怕困难的品质,成为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人,努力成为高等教育的行家里手,刻苦学习、锐意创新,带头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创先争优,成为“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在人才培养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成为这样的人,是为人师表的现实需要。不论年龄大小,一旦走上讲台,就应该以“师者”的标准要求自己,早日养成“具有政治远见”“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良好品质。正因为年轻,青年教师更容易和青年学生形成共情,成为他们学习甚至模仿的对象,青年教师更要从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高度要求自己,涵养廉洁自律的道德修为,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当好青年学生的引路人。

  成为这样的人,是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团员青年,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成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的人。对于新时代的高校青年教师和青年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的要求,将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才是这代人应有的担当。

  作为一名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在要求自己成为这样的人的同时,更要去造就更多这样的人。只要我们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胜利实现。

  造就这样的人

  造就这样的人,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建设者的需要。大学的根本始终在于人才培养,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要务。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齐心协力,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把当代青年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合格建设者,让他们走上国家建设的主战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造就这样的人,是为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需要。社会主义大学为党育人是根本使命。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发展环境和局势下,“为党育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初心使命生动体现,也是教育事业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教育必须牢牢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回信中鼓励大学“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考察时指出“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在讲话中强调“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些既是教育与国家关系的高度凝练与显性化表达,又是对我国的大学基于其知识力量、专业力量和学科力量切实履行好高等教育职能的殷切期盼。

  造就这样的人,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复杂多样的国内外环境之下,大学理应凭借其与科学研究具有的天然联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特殊价值、作出独特贡献。我国的大学务必以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己任,在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卡脖子”问题领域攻坚克难,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国家在新时代不断实现新发展。不仅如此,大学生作为大学活力的源泉,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高校青年教师和青年工作者既要当好运动员,又要当好陪跑员、教练员,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既要成为朝阳,把光和热洒满神州大地,又要帮助青年茁壮成长,早日成长为民族复兴伟业的栋梁之才。

  (作者系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红涛
广告 x
相关推荐
评论({{totalRow}})
  • {{item.name}}
    {{item.time}}
下载河南日报客户端APP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