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是第九个“中国品牌日”,由河南日报社主办的“中原品牌 闪耀全球——2025河南品牌传播交流大会”在郑州举行。来自政界、学界、企业界的3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品牌建设、数字化转型、区域经济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共谋河南品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会上,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创始人秦朔以《河南品牌与发达地区品牌的对比差距及破解路径》为题,和与会嘉宾进行了分享,以下为他演讲的内容摘要——
作为河南人,今天回到家乡探讨品牌发展,倍感亲切。中国品牌正进入“全面开花”阶段:领军品牌、链主品牌、专精特新“单项冠军”、新消费网红品牌、跨境电商品牌等多元形态涌现。然而,对标世界一流品牌,中国仍存差距——中国GDP占全球17%,制造业增加值超30%,但全球权威榜单中,中国品牌数量与体量不匹配。以Interbrand榜单为例,去年仅华为、小米入选,而河南品牌尚未跻身国际主流评价体系。
■河南品牌的崛起与瓶颈
河南品牌历经数十年积淀,已形成独特优势:
“三头象”引领新势能:泡泡玛特、蜜雪冰城(市值1800亿元)、胖东来(非上市但具有现象级影响力),代表新消费品牌的爆发力。
传统产业升级突围:双汇、牧原、白象等依托省域产业优势深耕;力量钻石(人造钻石)、瑞贝卡(假发科技美学)等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崭露头角。
跨境电商与工业品潜力:县域经济中,2B工业品与2C消费品同步发力,如假发产业占全球市场超60%。
但短板同样显著:一是规模与影响力不足。河南仅10个品牌入选中国品牌500强,头部企业规模偏小(蜜雪冰城营收250亿元,对比华为、比亚迪差距明显); 二是科创支柱型品牌稀缺。缺乏华为、宁德时代等兼具技术突破与社会价值的标杆。三是国际认知度偏低。多数品牌仍以国内市场为主,全球化布局滞后。
■破局路径,瞄准十大战略方向
1. 夯实品牌基础:提升河南企业品牌意识,从商标、设计到传播实现基准线以上标准化。
2. 追求极致化建设:全员全时全方位塑造品牌,如高铁站、机场等公共服务的细节决定城市形象。
3. 打造生态级品牌:推动头部企业向场景化、生态化延伸(参考海尔从家电到工业互联网)。
4. 培育链主与专业品牌:专精特新企业需强化品牌意识,如力量钻石从“隐形”走向“显性”。
5. 文旅餐饮精品化:豫菜需打造“阿庄新豫菜”式精品,文旅需整合资源提升体验价值。
6. 科创突围:聚才引智,推动AI等技术与产业融合,孵化“硬科技”品牌。
7. 跨境电商创牌:借力河南跨境电商基础,在海外市场建立品牌认知。
8. 国际化开放:鼓励企业走出去,提升全球市场参与度。
9. 重塑豫商精神:强化商业伦理与企业家担当。
10. 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河南形象与文明素质,吸引全球资源。
■全球经验启示:创新与IP赋能
耐克以“放大100倍的球鞋”互动装置,将产品体验转化为品牌符号;日本熊本县通过“熊本熊”IP打造城市品牌,用创意活动(如“寻找腮红”)激活全球关注;德基广场数字化场景与网红厕所设计,将商业空间变为流量入口。
这些案例揭示,品牌的核心是创造力与差异化。河南需跳出“有样学样”窠臼,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结合(如打造中国奢侈品),以IP化、场景化、数字化重构品牌价值。
■展望:从“河南品牌”到“中国名片”
河南的潜力在于“厚积薄发”:既有“三头象”的爆发力,也有细分领域的深耕韧性。未来需聚焦三点:
一是规模与质量并重:支持头部企业跨越千亿门槛,同时培育更多“专精特新”标杆。
二是全球化与在地化融合:既拥抱国际标准,又立足中原文化独特性。
三是品牌与城市共生:将郑州、洛阳等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联动,构建“河南品牌生态圈”。
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但河南已站在爆发前夜。期待通过政企学媒协同,将“河南制造”升级为“河南创造”,让更多品牌从黄河之畔走向世界舞台!
秦朔简介: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创始人,曾任《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总编,2015年创立新媒体“秦朔朋友圈”,以深度财经评论和人文视角观察商业文明,致力于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著有《文明寻思录》等作品。(朱西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