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一帆 通讯员 李杰 摄影 李波
近日,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的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测到壮观景象——400余只迁徙鹤群在此停歇觅食,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为主。鹤群时而展翅盘旋,时而落地觅食,鹤鸣此起彼伏,成为水源区生态改善的生动注脚。

据悉,该湿地地处河南省淅川县,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也是我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河南省首批省级重要湿地。保护区现已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脊椎动物500余种,构成完整的湿地生态链。近三年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鸟类种类数量持续增长,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中华秋沙鸭等10余种;二级保护鸟类灰鹤、栗喉蜂虎等50余种。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龙头",淅川县加大湿地保护、石漠化治理等立体化生态修复措施,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每年减少200多万吨,5.2万亩环丹江口库区生态隔离带筑起一道保护水质的绿色屏障,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干渠(河南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这些'生态考官'的到访,是对水源区保护成效的最佳认可。"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李杰表示,如今丹江湿地已被纳入《河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5—2030年)》优先区域,正通过智能监测系统与人工巡护相结合的方式,构筑起“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立体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