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敏
1月8日,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省中医药科学院第四批成果转化发布会在郑州航空港区举行。发布会上,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正式公布了十大新闻,这些新闻不仅彰显了省医学科学院重建后在医学科研领域的显著成就,更体现了其不断攀升的创新能力和对人民健康福祉的深远影响。
新闻一:中原再造新高峰,“三足鼎立”大格局初步形成

2023年7月15日,重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揭牌,标志着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全面起势,初步构建成“三足鼎立”创新大格局。省委主要领导、时任省委书记楼阳生6次调研省医学科学院,省委、省政府出台《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重建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标志着河南医学科技创新进入到崭新阶段。
新闻二:立法保障省医学科学院创新发展加速跑

2024年8月3日,《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简称《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七章四十八条,分别从体制机制、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保障促进、法律责任等方面,为省医学科学院创新发展进行规划明确。
新闻三:标志性项目开工建设

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新校区、新型研究型大学、河南省人民医院南院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两校两院一中心)开工建设,各类要素汇聚融合,助推环省医学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成势见效。
新闻四:国内首个眼科多模态大模型“伏羲慧眼”发布

2024年10月17日,国内首个眼科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伏羲慧眼”(VisionFM)在河南郑州发布,该大模型由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王宁利教授团队联合30余家研究机构,百余名临床医生、计算机算法科学家等科研人员组成的医工融合交叉团队研发,汇聚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万个个体、涵盖8个模态的共计340万张眼部图像,是目前全球应用眼科图像数据最多的大模型研究。
新闻五:高能级平台助力省医学科学院向新而行

2023年10月15日,省医学科学院管理的第一家省实验室—中原纳米酶实验室揭牌运行,省医学科学院自此加快推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一年多来,省医学科学院平台体系从无到有,已牵头建设4家省实验室,建成运行11个研究所,落地5个国家级平台,初步建成“省实验室+研究所+研究设施+公共平台+协作机构”的科研平台体系,逐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源地。
新闻六:创优“小气候”,广聚天下英才

省医学科学院推出最优政策、配置最优资源、拿出最大诚意,招揽国内外顶尖人才,实行PI负责制、科研经费“包干制”,建立尽职免责机制,为人才提供“保姆式”“定制式”精细服务,构建有梯度、有新度、有温度、有精度的人才“引育留用”体系,持续创优人才发展“小气候”。共柔性引进院士12人,组建PI团队107个,其中11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3人入选国家杰出医师,2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名35岁以下科研人员通过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获批研究员。
新闻七:实施“三个100”计划,聚力培养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

会同省卫生健康委制定《“三个100”计划实施办法》,3年内分批培养100名高水平临床研究型医生、100名临床医学科学家,每年遴选资助100名拔尖青年人才赴国(境)外进行中长期培训,推进全省医学学科与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助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的形成。2024年共培养38名临床医学科学家、40名临床研究型医生,支持100名杰出青年人才赴海外中长期研修。
新闻八:科技攻坚创造佳绩

中原纳米酶实验室孵化出全球首个固氮纳米酶产业化公司,中原细胞和免疫治疗实验室、肿瘤研究所开展了细胞和免疫治疗的创新疗法,电生理研究所研发出全球首个长时程心脏离体转运系统,康复研究所联合翔宇等省内头部企业研发出一批康养及抗衰老产品,谢鑫博士团队正在研发全球首个AI+高通量类器官芯片。2024年全院共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包括《自然》《科学》《新英格兰》等国际顶刊。
新闻九:成果转化“硕果累累”

省政府出台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激励政策,省医学科学院建成技术评估评价中心、临床试验发展中心,成立省医学科学院控股公司,在新乡、焦作、驻马店、南阳南召建设基地,提供“临床前开发+临床试验+转化孵化+应用推广”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分四批省内转化落地130项科研成果、签约金额近4亿元。
新闻十:全力推进“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坚持省医学科学院为“龙头”、中原医学科学城作“载体”、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成“集群”,将省医学科学院建设发展与全省医学领域创新主体、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整合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全要素创新生态。规划建设医研、医教、医疗、医工、医药“五医”基地,获评“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