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来通”?来这个展览看杯子里的大唐西域故事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12-28 20:04:52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12月28日,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迎新展览“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开幕。展厅内,志愿者为观众热情地讲解着西域"来通"、大唐杯的各种故事。

来通杯展览现场.jpg

  姿态各异说“来通”

  “来通”一词来源于希腊,在希腊语中意有流出、联通之意。“来通”本质上是一种角状杯,多为山羊、牛、马、鹿等草原动物的头部造型。液体从上端进,从下端动物细小的口中流出,部分还在出口处有管状的注子。

  从国外神庙遗址出土的早期 “来通”可以看出,早期来通主要用在礼仪和祭祀活动中;到了波斯帝国和罗马时期仍然作为一种贵重的祭器使用,用来祭祀和庆祝丰收。人们相信用它来注酒可以防止中毒,并且认为举起 “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表示对神的尊敬。随着时代的发展,来通渐渐世俗化后开始成为贵族日常生活的奢侈饮器。

来通杯讲解.jpg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流通于丝路的陶瓷器,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历史交流。在南北朝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来通”,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有类似形制的器物,这些器物在南北朝时期与来通相融合。到唐朝时,中国的杯子已出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呈现出大唐包容创新的时代气象。

  此次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展出的"来通"中,来自希腊、罗马、波斯、阿富汗等地的“来通”有羊首、牛首、马首、靴式、鸮形等多种样式,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国外"来通"精品。

来通杯讲解2.jpg

  从西域到中原,“杯”文化融合发展

  品酒之味、识茶之香,是中国人喜爱且向往的诗意生活。而这两大人生乐趣都离不开其使用的器具——杯子。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耳杯(又名羽觞)。楚辞《招魂》中就有“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到了战国至初唐,耳杯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饮酒器。北朝时期则开始流行使用深腹杯。这两类杯子成为中国传统的杯子造型。

  及至隋唐,来通、莲花杯、高足杯等各类源自西方的杯子造型纷纷传入,被大唐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所吸收,唐代的杯子也呈现百花齐放的绚丽景象。

隋唐(581-618) 青釉象首杯_proc.jpg

  “来通自出现以后,在整个东欧、西亚、中亚风行,其材质由陶质发展为金银质、铜质、玛瑙、玻璃等等。来通的制作也愈加精巧,艺术性也越来越高,在波斯萨珊王朝达到了巅峰。”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介绍,随着波斯文明的广泛影响,西物东渐,来通这种器物在南北朝时期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作为时尚潮流奢侈物品受到了皇室贵族的追捧,“但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有类似形制的器物,在南北朝时期与西域来通相融合。到隋唐时,中国的杯子已出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并呈现了多种工艺技术相互影响的现象。”

唐(618——907) 三彩摩羯鱼形杯_proc.jpg

  “小杯子”展现丝路文化

  作为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对国外"来通"发展历程和中国本土杯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后,萌发了举办“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的创意策划。

  “最初关注唐代部分器物的器型很特殊,甚至一开始都不知道它到底叫什么、该如何命名。”何飞坦言,馆里有一件“三彩雁形杯”,一度被人认为是水盂;一件唐代鱼形花口杯,也被认为是古代的油灯,“博物馆是收藏、保护、展示和宣传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藏品都研究不透、讲解不清,那该怎么面对观众?”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和求知欲,何飞开始了多方学习、研究,看到国外“来通”的命名、器型特点,何飞的思考更进一层:国外这种器型叫“来通”,中国本土的器型叫什么?如果沿用国外的命名,本土文化特色如何体现?

  为了这次展览,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专门举办了“西域和中原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琴、深圳市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任志录、央视《国宝档案》编导翁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赵科翔等来自考古、博物馆、媒体行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来通”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唐朝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等进行了探讨,并初步达成一致看法——尽管唐代的杯形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它不仅借鉴和模仿了这些文化,还成功地将“来通”等外来造型融入中国陶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一点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兼容性和凝聚力。因此,对于中国本土的杯型,我们应该继续使用符合中国器物传统的命名方式。

唐(618——907) 三彩雁形杯_proc.jpg

  就这样,来自西域的“来通”与中国的“三彩鱼形花口杯”“三彩海螺形杯”“三彩雁形杯”等唐代杯子,跨越万水千山、穿越数千年光阴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相遇”,在“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上集中亮相。

  “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展出近百件唐杯和“来通”相关藏品,这是国内首个来通主题的专题展,品种丰富、地域广泛、展品精美,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观赏性、艺术性。

  何飞认为,大象陶瓷博物馆有责任向观众讲述丝路文化及中国“陶瓷故事”,面对某一特殊器型,博物馆需要加强学术研究、向观众讲清楚这一类型陶瓷器的来龙去脉。“来通”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器物,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博物馆向公众展示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文化特色的杯型,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含义、时代特点,使观众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618——907) 银鎏金走兽缠枝纹高足杯_proc.jpg

  此次展览精选希腊、罗马、意大利、罗马、阿富汗等国外“来通”,及唐代杯子近百件,包括金、银、铜、陶、瓷、玻璃等多种材质;兽形、靴形、角形、鱼鸟形等造型各异,为观众展现精美绝伦的来通和中西融合、大气磅礴的唐代杯子,多件展品是国内首次亮相,一展出就受到观众期待。

  “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展览时间为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6月28日,欢迎广大观众前来一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造型、不同材质“杯子”的风采。

醉人的杯.jpg

责任编辑:张魏
广告 x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