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远志 姜国峰
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区域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如何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等问题,始终是思政课建设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本文立足河南工程学院“五色育人”思政课教学理念和实践探索,就思政课建设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促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建设贡献力量。
一、“五色育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
“五色育人”教育理念是河南工程学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育重要讲话的总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地方区域文化相结合、与学校特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作为杨靖宇将军的母校,河南工程学院拥有“青年杨靖宇纪念馆、靖宇小道”等红色场馆资源,形成了靖宇精神主题研讨、靖宇连、靖宇国旗护卫队等品牌,在红色文化育人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等传统文化。黄帝文化包括中华祖根文化和龙文化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共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的血脉之源,孕育了灿若星河的思想,赓续了中华人文精神,磨砺了厚德自强的民族品格,从而成了中华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河南作为黄帝文化的形成地、黄河文化的发源地和重要部分,将其融入思政课不仅能使教学变得“有意义”,更能让思政课变得“有意思”。
3.轻、重工业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一方面积极向苏联学习,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了以煤炭、石油、钢铁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生产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我们根据中国自身的工业传统,积极发展轻工业,建立起了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外汇储备的提升提供了特色的优势产业。
煤炭与纺织是河南工程学院的两大特色优势学科,分别对应黑色和白色。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煤炭行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史和以纺织行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发展史文化,是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的特色文化。
4.绿色生态文化。绿色生态文化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形成的新理念,是对马克思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的新发展。从生态环境看,河南工程学院以“绿色校园”闻名于省内,校园绿化率极高,有天然山谷——怀若谷。从生态理念上看,全校上下积极投身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新兴绿色领域,对煤炭、纺织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绿色校园、绿色发展”文化,是思政课教学的优秀资源与题材。
二、“五色育人”融入思政课教学现实路径
在深刻领会“五色文化”的基础上,整合学校现有资源,整体部署、分课落实、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动“五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实现教研融合、教研互长,是河南工程学院“五色育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路径。
一是“圆桌教学研讨会”贯彻“五色育人”新理念。组织开展“圆桌教学研讨会”,使“五色育人”观念深入教师头脑、融入教学设计、进入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开始前一周发布研讨主题,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分组研讨,集中探讨某一具体颜色融入课堂教学的教案编写、教学设计的路径与方法,骨干教师示范说课,结合同行观摩点评,着力夯实 “五色育人”“三进”基础。
二是“小班研学讨论”推动“五色育人”进教学。在圆桌教学研讨基础上,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小班研学讨论”,学生和老师在三棵树下、明月湖畔、英语角旁、怀若谷里,就“五色育人”相关内容展开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与探索。
三是沉浸式体验实现“五色育人”进实践。依托学校青年杨靖宇纪念馆、纺织服饰博物馆、中原民间美术传承基地和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中心以及矿井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创新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场馆联动教学。根据各场馆特色与功能的不同,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原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四是协同推进“五色育人”进“大思政课”。依托河南省“工业软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特色化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为每个学院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对口指导,助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选派青年骨干教师担任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育人导师,常态化开展“五色文化”理论宣讲、经典品读、校史体悟、心理辅导、公益活动等活动;牵头成立新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开展“五色育人”主题教学活动,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互听互学互鉴、共同提升。
五是组建研究团队提升“五色育人”学理水平。学校成立黄帝文化研究中心、杨靖宇精神研究中心等开展“五色文化”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高层次项目,发表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发表、为提升“五色育人”研究水平、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三、“五色育人”融入思政课教学改进路径
河南工程学院“五色育人”思政课教学体系初步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具体如下。
一是教师应用“五色文化”的提升空间。“五色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限于专业和研究方向等原因,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积累。因而在教授课程时难以积极主动地把“五色文化”引入课堂,学生有“虎头蛇尾”的感觉。这需要通过举办文化类讲座、强化文化类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文化历史方面的修养与交流,在理论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相关文化材料与案例。
二是学生学习“五色文化”的兴趣空间。学生学习“五色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根据调查,只有32.7%的学生表示每周花时间阅读五色文化方面的典籍名著,有12.5%的学生表示课余学习时间多用于专业课学习而不会专门腾出时间学习相关文化。其次,学生“五色文化”的了解表面化、浅层化、碎片化。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表示了解“五色文化”的途径是观看古装剧、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小视频,参观各地名胜古迹等。这些固然是具体直观了解“五色文化”的重要方式,并不能取代经典阅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深入性,而选择经典阅读学习方式的学生只有12.8%。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经典教学与融入,不断总结经验与优秀教学案例与方法,形成经典文献、名句、案例汇编,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五色文化”的兴趣,扎实学习“五色文化”效果。
三是实践体验“五色文化“的拓展空间。当前的“五色文化”实践教学已经形成了“青年杨靖宇纪念馆-校史馆-靖宇小道-服装博物馆”为主要内容的校内精神文化传承研学路线,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也有同学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够、范围不广,勾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难以提供新的研学体验资源。需要在实践教学设计中一方面强化理论阐述,将“五色文化”所涉及内容的来龙去脉讲深讲透,另一方面进一步探索整合校外优秀社会资源的道路与途径,打造常态化的校外精品研学路线,进一步提升“五色育人”品牌的品质与影响力。
(作者系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善用‘大思政课’有效路径研究”(编号2022ZSZ019);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人工智能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品牌创建研究与实践》(编号2024SJGLX1075);河南工程学院“五色育人”思政实践课特色项目和“五色育人”综合改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