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鹏宇 通讯员王莹 杜鹏
11月20日,冬日暖阳下,华龙区黄河路街道颐南社区金丰小区孝道文化广场一片祥和,大人、小孩各得其乐。
“我在这里住了20多年了,见证了小区由‘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小区的房价都上涨了,在这里养老挺好!”居民姚英俊笑呵呵地说。
金丰小区一年前还是一个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窨井盖破损的破旧小区。缘何突然间旧貌换新颜?
“小区建立居民代表会,组建居民议事会,‘积极分子’参与到小区改造和治理中来,实现小区怎么管理由居民说了算。”颐南社区党委书记和艳利如是说。
在一座城市里,无物管小区一直是城市治理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居民对补齐无物管小区管理短板、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今年年初以来,华龙区全面开展党建引领无物管小区治理攻坚行动,创新实施自治型、项目型、国有型、附属型、托管型等五种物业管理模式,有效推进全区485个无物管小区实现物业服务覆盖,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着力破解无物管小区“无人管”难题。截至目前,全区物业覆盖率由2023年的22%提升至81%。
坚持党建引领 织密建强组织体系
无物管小区普遍存在公共设施老化、车辆乱停乱放、绿化率不足、道路不平整等现象,失管、弱管问题比较严重,给社区治理带来诸多痛点难点。
建设路街道开西社区是一个集商品房、廉租房、老旧小区于一体的综合型社区,共有24个居民小区,其中无物管小区就有23个。
开西社区党委书记宗伟霞介绍,面对无物管小区数量多、难管理的现状,他们从居民需求出发,广泛动员驻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及热心居民与社区签订共建“合伙人”协议,组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发展共进的“红色朋友圈”,实现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共建“合伙人”模式,构建了共驻共建、资源统筹、凝聚合力、共同成长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目前,社区有物业管理的小区21个、业委会自治小区3个(20户以下微型小区)。
蹄疾步稳下好先手棋。为强化无物管小区治理,包括开西社区在内,华龙区109个社区党组织全部升格设立党委,成立小区党支部925个、楼栋党小组2979个,党员中心户为9700余户,完善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架构。
建强小区党支部书记队伍,多种方式鼓励小区退休党员、热心党员和行业带头人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共同参与小区治理工作,激发小区治理红色动能,打造小区党支部议事阵地925个,建立小区党群服务站164个。同时,打造红色业委会,大力推行小区党支部书记和业委会主任“一肩挑”,引导在职党员、退休党员通过法定程序成为业委会成员,强化党组织对业委会的领导。
目前,全区共成立业委会112个,物业管理委员会125个,居民议事会402个,党员占比均在50%以上,使更多红色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坚持问题导向 精准施策靶向治理
走进市农林科学院家属院,门口墙上的一个物业宣传栏格外显眼,上面清晰地记录着物业特约便民服务内容、价格、电话等内容。
建设路街道站前社区辖区共有10个小区,无物管小区就达到9个。社区按照“党建引领全覆盖、物业服务全天候、小区管理全自治、共建单位全参与”的“四方共建”工作思路,成立了9个红色物业服务站,在居民物业缴费标准不变的前提下,由红色物业——市大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牵头,向各服务站提供“点单式”的项目管理和24小时的报修服务。
“现在真是太方便了,一个电话就有物业人员上门帮助解决家政维修的问题,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提起市大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入户维修线路的事情,市中级人民法院家属院居民张明义如是说。
站前社区党委书记王振阳表示,目前社区依托“四方共建”物业管理模式,成功推动9个无物管小区实现有效管理,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50余件次,打造了“无物管”小区治理新格局。
而这只是华龙区推动无物管小区治理“五种模式”之一——托管型物业管理模式。该模式对于规模小、零星分散、临近大型物业的小区,采取“大托小”的方式,引进距离相近的优质物业资源进驻小区。市特殊学校家属院等23个小区通过实行这一模式,小区治理日益规范化。
除此以外,针对各小区情况复杂且居民需求不一的情况,华龙区还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了其他治理模式。
自治型物业管理模式。对于居民自治基础较好的小区,由社区党委引领,小区党支部主导,发动居民开展自治管理,中原小区等223个小区实行这一模式。
项目型物业管理模式。对于数量多、分布集中、适合打包成项目的小区,以就近、就便原则,对多个小区选聘同一物业企业,降低物业成本,大港路片区等138个微型小区实现物业进驻。
国有型物业管理模式。为破解油田移交小区物业管理难题,华龙区成立了国有物业服务公司——盛基物业公司,全面进驻油田移交小区,先期投入改造资金500余万元,完成了监控系统、排水系统、路灯系统、门禁系统、外围停车场等设施改造,覆盖居民4.6万户12万余人。
附属型物业管理模式。对于原建单位依然存在的小区,明确原建单位治理责任,由原建单位组织小区居民开展自治或引进物业,58个小区维持正常运转,保障了居民都能享受基本的物业服务。
通过实行这五种治理模式,全区485个无物管小区实现了有效管理,无物管小区占比由2023年的77%降至19%,涉物业投诉降低31%、信访量降低18.4%,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强化建章立制 巩固深化治理成效
体制机制建设是推动工作的有效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华龙区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极大加快了无物管小区治理步伐。
问题协调解决。建强街道“枢纽层”,街道组织社区、小区,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建强区级“协调层”,建立专班协调机制,对于基层反映的问题,按照职责权限,明确主管单位,直接予以交办,并定期向街道、社区反馈工作进度。去年以来,华龙区先后6次召开区级党建引领无物管小区治理工作会议,解决各渠道收集问题40余件。
定期观摩评查。按照社区自查、街道核查、区级抽查的方式,对治理成效进行评查验收。2023年开展2次全区观摩,现场打分、现场排名,评选出了中原小区、金丰小区等20个“红色家园”自治示范小区。
激励奖惩分明。将无物管小区治理,作为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作为“五星”支部创建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中表现优异的44名小区党支部书记、25个小区党支部、3个物业企业、10个业主委员会、30个自治社区、22个自治小区进行了表彰。对评出的“红色家园”自治示范小区,按照小区户数分档次给予5000、3000、2000元的奖励。
坚持共建共享。一方面,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全区35名县级干部、98个区直单位党组织、2300余名党员下沉社区,积极参与小区物业巡查、环境整治、楼道卫生清理等志愿服务活动,带头做小区治理的参与者和维护者。另一方面,推动力量下沉。实行派驻社区第一书记制度,选派54名优秀后备干部,到重点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强化基层一线力量配备。创新开展“三官两员一顾问”“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等活动,持续提升社区服务群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