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雪婧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宋允允:
回想起与科研的缘分,似乎是在我博士求学的那个瞬间——在一个不断重复的实验中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结果,那份成就感到现在依然让我激动不已。
时间飞逝,2023年,我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植物研究所博士毕业,当时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做科研。但去哪儿搞科研,一直很犹豫。直到后来了解到河南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切感受到河南对于人才的重视,我和爱人便毫不犹豫选择一同来到他的家乡河南。那时,我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加入农学院玉米生物技术创新团队李浩川教授课题组,开始从事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及玉米遗传育种工作。
当时,河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里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公平且友好的平台,只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总会有回报。而且,河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在粮食大省做育种,让我感到意义非凡。
这让我想起博士阶段的经历,那时我还在做基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如果理论不能应用到实际,所有研究都将是徒劳无功。
但育种研究不一样,一旦有了突破,找到一颗好种子,不仅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确保粮食供应稳定,培育出高产、稳产、优质的玉米品种,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为了寻找一颗好种子,我们一直在努力。课余时间,我都泡在实验室,希望通过研究单倍体自然加倍技术,找到自然加倍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后续的生产中,实现自然加倍,从而节省人工耗费和经济物力。
虽然遗传育种研究过程漫长,但只要想到科研能结出的“未来硕果”,我便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来到河南农业大学一年多,那股子创新的氛围始终包裹着我,带着我一直往前冲。李教授对科研的执着和严谨,让我受益良多;教授们的创新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团队里的老师和同事们分享的好经验,也总能给我新的思路;加上学校各项政策的支持、科研经费的保障,让我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科研之中。
未来的科研也许不会一帆风顺,但我相信自己会坚定地走下去,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好种子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大地,带去丰收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