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企业洞察报告发布 详解创新与挑战交织下的中国金融转型之路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09-14 17:30:17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战略任务。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赋能作用。

  正在举办的2024年服贸会也将AI大模型在金融服务业深度应用确定为重点推动方向。作为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展会之一,服贸会已经成为各方展示服务贸易最新成果、探讨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平台。

  会上毕马威中国举办了以“聚焦未来 洞察AIGC新范式”为主题的“AIGC”论坛。毕马威中国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联合发布了《2024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不仅总结了2024年金融科技领域的十大现状与十大趋势,深入分析了金融科技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还尤其关注新质生产力、大模型等经济科技领域前沿动态对金融科技行业的影响。

  毕马威中国及亚太区金融业主管合伙人张楚东表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其中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是颠覆性技术的主要载体之一,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新技术的革新为金融科技行业带来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未来金融科技企业需要持续进行创新,积极拥抱变革,不断开创行业新章。

  近年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金融科技领域也不例外,技术的飞跃驱动金融科技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并将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报告》显示,约七成受访企业认为新质生产力能够驱动金融科技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今年,毕马威中国四度携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共同发起面向金融科技企业高管的联合调研项目,为政策制定、行业参与者及学术界提供了有益参考,有助于推动金融科技健康发展,助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黄艾舟表示,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创新和赋能产业,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价值。而金融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数据密集型行业,是大模型应用的前沿阵地。随着多家头部金融机构积极推动场景化应用,金融业与大模型的融合愈发深入,也大幅增强了金融科技企业对大模型金融应用前景的信心。

  从调研结果看,91%的受访企业看好大模型金融应用前景,且47%的受访企业已有技术和产品布局;但同时结合挑战来看,75%的受访企业认为通用大模型“难以满足金融领域特定需求,而训练领域大模型面临数据质量低、精度不足”,反映出当前金融大模型发展的核心问题仍在技术层面。

  面对这些挑战,《报告》强调,要围绕五篇大文章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决策部署,深化金融科技在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科创企业信用评估模型,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精准度,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报告》认为,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内外部挑战,金融科技行业发展信心指数有所回落;前沿技术赋能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度显著提升,这方面受访企业对各类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进度评估得分为近三年最高,银行业进度评估得分3.9分(满分5分),连续三年稳居第一。

  在金融科技企业加速出海方面,《报告》调研显示,60%的受访企业已经或计划“走出去”,较上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仍是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首要挑战;投资方面,《报告》数据显示,PE/VC对金融科技投资占比持续下降,互联网系企业对金融科技投资占比显著上升,其中PE/VC对金融科技投资占比从2020年的53%下降到2024年的30%,但仍为第一大投资方,而互联网系企业的投资比例从去年的14%上升至22%,位居第二位。

  研发投入方面,受访企业研发投入更注重质效,专利数量稳步增加;资源要素方面,核心技术要素分布格局在逐步调整,金融大模型与生成式AI是关键变量;服务标准方面,行业标准化意识逐步增强,国际标准参与稳步前行;伦理方面,《报告》认为,多措并举共塑金融科技伦理,但仍有近三成受访企业行动滞后。

  《报告》还特别提及,“数据资产入表”带动数据资产价值显性化,过度采集个人信息问题有所缓解。68%的受访企业认为“数据资产入表”可以“促进金融科技企业开拓数据驱动类服务,赋能金融机构数据资产管理”;过度采集个人信息问题占比42%,明显低于2023年的50%。(来源:毕马威中国)

责任编辑:贾永标
广告 x
相关推荐
评论(0)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