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史韵悠长
河南大学前身为始建于1912年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22年11月,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升格为中州大学,翌年3月3日,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下设文理两科,冯友兰先生任文科主任,曹理卿先生任理科主任。文科先后设国文、哲学、教育、史学四系,史学系即为河南大学历史学科的开端,河南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由此发轫。创建之初,即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形成新的学术流派,如范文澜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嵇文甫的新史学等在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世纪跨越,文脉接续,前贤时彦,薪火相传。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元起、胡思庸、靳德行等不同时期的著名学者继承先辈宏愿,发扬光大河南大学史学传统,开创了革命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国史等研究领域,使得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成为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史学发展的优势学科。
英才荟萃,济济一堂
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团队拥有一支实力强劲的教师队伍,共有教师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5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5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文明教师各1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团队建有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心,该中心为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团队成员多人入选第二批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史教师团队。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文心极淹博,茹奇吐玄精。”目前,团队研究集中于六大领域:一是五四运动记忆史、人文语义学研究。以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张宝明、赵广军为带头人,通过学科交叉,培育学科增长点;二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以河南省特聘教授翁有为、柳岳武为带头人,依托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推出标志性科研成果;三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以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左玉河、马小泉为带头人,发扬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传统优势,不断拓宽视角,探索全新阵地;四是慈善史研究。以郭常英为带头人,立足慈善史研究的优势,致力于社会史研究,开辟新的学术领域;五是近现代国家法制史研究。以赵金康为带头人,致力于近代法制变革研究;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以王瑞芳为带头人,推动国史研究振兴,发挥史学智库作用,服务于国家战略。
成果丰硕,再启辉煌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团队成员献身学术,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成绩显著。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9项。在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专著21部。在《历史研究》《新华文摘》《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CSSCI期刊和权威媒体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翁有为教授的《南京国民政府县政研究》一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是他第二次入选,也是河南大学第四次入选。曾经有学生问翁有为老师:“您为什么不换个软一点的椅子?”他笑着回答:“软椅子恰恰不能久坐,这种木椅反而对腰椎更好。做学问,要坐得住。”这样朴实的言语,恰恰是其耕耘学术的真实写照。能有这样的成绩,就在于团队成员的不懈奋斗,正如柳岳武老师所说:“莫问他人意如何,只愿自己醉在教书育人,学术人间。”
(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心”申报评审会: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成果展示)
学生为本,桃李芬芳
团队成员始终坚持“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团队入选省级虚拟教研室,获批省级思政样板课程1门。本科、硕士升学率40%,毕业生先后考入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王瑞芳老师始终认为“做教师是个良心活,需要拿出最大的热忱和精力培养他们”;张宝明老师也谆谆教导学生,“你们做论文,要思考个人和国家、社会的关系”,同时“要训练出伴随终身的学术能力。以后遇到问题,就能如探囊取物,从容地解决了”。
“雏凤今年又一鸣,芝兰秀发不曾停。”中国近现代史团队将继续秉承“自信、拼搏、开放、创新”的新河大精神,以黄大年精神为引领,踔厉奋发、勇担使命,为河南大学中国史学科实力持续提升提供坚实基础。(通信员 贺怀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