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永乐 通讯员 刘吉磊
“在我教学的地方,我感受到了大家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让我对中文教学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作为一名从河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赴泰国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李纪萌,以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和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赢得了泰国学生的喜欢。
“这多亏了刘志芳老师的‘普通话课’!”7月26日,李纪萌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刘老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更通过十分钟红色经典诵读、党史主题知识竞答等一个个精心设置的融入“思政元素”的小活动,让每位同学大胆地展示自己、充分参与其中,不知不觉提高了大家的普通话能力和水平。
据了解,河南师范大学于1999年设立对外汉语专业,是河南省首批开设此专业的高校。2012年该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汉语教师。该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包括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在这些专业课程中如何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师德规范、科学精神、全球视野、六个维度的思政元素,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探索在课堂教学各环节开展系列活动,融入思政元素。课前五分钟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家国情怀;课中利用所学知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译介活动,激励学生在未来的国际中文教学中培养知华友华人士;课后鼓励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开展小组协作,分享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生活中的语言学”“我看红色文学作品改编”等专业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国际中文教学能力。
河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刘志芳介绍,目前已经完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9门基础课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和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撰写工作,这些都为专业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桑钦龙是该校文学院2008级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他先后在尼泊尔、巴基斯坦、斐济、埃及等国任教,在教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回母校做报告的时候,他表示感谢上过的现代汉语、英语口语交际等课程,正是这些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为他开展国际中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院建有“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实训基地”,是河南省首批汉语推广基地之一,为国家的汉语国际推广培养合格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自2004年中国教育部正式颁布“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以来,学校持续向海外派遣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300人左右。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汉语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以及跨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既能立足中国国内又能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中国风貌,讲好中国故事。”刘志芳介绍,下一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将全程贯穿“三全育人”的理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汉语推广工作者。
首先,深度融合中华文化与思政元素,在课程中更深入地挖掘中华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内涵,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和谐观念等,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文化案例,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深刻领悟中国文化中的思政价值。
其次,强化跨文化交际中的思政教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素养。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尊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再次,结合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虚拟仿真等新技术,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虚拟文化体验课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可以开发线上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分享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思政感悟和经验。
最后,加强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引导,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国际汉语教学实习、文化交流活动等。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政引导,让他们在真实的教学和交流场景中,将思政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