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大学,每次见到申怀彬教授,都能切实感受到他的光芒。这位发光领域的杰出青年才俊,脚踏实地、潜心耕耘,致力于更亮更高效更稳定的发光,研究成果不断取得突破。他一直在探索发光的奥秘,也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发光者”的真正含义。他对研究的专注热情、执着追求,他对同事和学生的豁达真诚、包容理解,激励、凝聚着身边每一个人追随着他的脚步,一同在科研的路上发光发热。
申怀彬在实验室指导团队成员开展实验
从2001年进入河南大学读本科,申怀彬便开始了对河大的坚守。读研期间,在李林松老师的指导下,他接触到量子点发光并为之着迷,开始了对量子点发光的坚守。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了量子点发光材料和器件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原始创新。十九年的坚守与耕耘,他发展了系列量子点可控制备新技术,突破了欧美技术壁垒;在杜祖亮老师的支持下,他创造了红、绿色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效率、亮度、寿命的国际最高纪录;他构筑了目前效率最高、寿命最长的纯蓝色量子点发光二极管。近五年来,申怀彬团队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学)》《Nature Review Electrical Engineering(自然综述·电气工程)》《Nature Commiunications(自然·通讯)》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40 余篇。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支持,研究成果入选了2020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研究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这些成果的取得,并非申怀彬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他付出了持续不断、艰苦卓绝的努力。他深信“一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会从平凡走向卓越。他为了攻克量子可控量产制备技术,曾经吃住在实验室连续工作8个月,每天连续工作16小时以上,成千上百次的反复实验、总结、摸索,终于让他找到了量子点量产的可控制备路线。
申怀彬说,他是幸运的。他从做研究开始,就接触到当时非常前沿的量子点发光。量子点是物理尺寸非常微小的纳米颗粒,当半导体或金属材料的尺寸在1-10纳米时,“量子限域效应”使得纳米颗粒可以发出各种颜色的光。量子点一经发现,就受到了全世界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发现和制备量子点的科学家获得了202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量子点发光也是国家发展战略,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下,国内量子点发光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当自己的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匹配时,申怀彬努力把研究做得更深入、更系统,他也在世界量子点技术突破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申怀彬觉得更幸运的是,他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了学校的发展。河南大学进入“双一流”高校后,学校发展驶入快车道。申怀彬量子点发光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9年首次在《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学)》发表重要成果,并于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此后他潜心耕耘、厚积薄发,2024年半年间就在Nature系列期刊发表了4篇重要成果。他的辛勤努力、不断突破,也是河南大学众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缩影。申怀彬所在的纳米科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还有一批像他一样忘我工作的老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赵勇几乎每天都是晚上11点才离开实验室,特聘教授鞠婕小孩出生前一天还在实验室工作……
他们眼里有光,心中有光,为河大之光,为中国之光。(通讯员 胡彬彬 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