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7月20日,第二届遥感、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在省科学院举行,海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就遥感、测绘与地理信息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学术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大学教授王家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黎夏,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淳民,武汉大学教授钟燕飞等专家学者,分别就地理信息系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高可持续性的空间探索工具,新型大气风场光学干涉探测技术,全球城市遥感信息智能化解译等作主旨报告。
当今时代,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时空大数据已经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农业生产监测、矿产资源探寻、灾情预警监测等方面得到大量应用。
时空大数据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地理信息系统?在王家耀看来,时空大数据就是人工智能进行机器学习的动力所在,如果没有时空大数据,算法就不起作用,数据质量不好,就会算不准。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天地一体的时空信息服务网络,为实现范围更加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与多层次多节点的协同工作提供崭新的运行环境。
这场遥感、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盛会为何落地河南?在推动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何积极意义?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拓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氢能储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积极开辟新赛道,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其中,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信息三个领域都与我们的研究密切相关。”作为本次大会承办方之一,省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所执行所长赵兰普表示,尤其是在卫星网络应用等方面,河南大有可为。
“过去,因为资源相对零散薄弱,河南还没有一颗完全拥有自主产权的卫星,我们正在尽快补齐这块短板,助力我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赵兰普说。
青年人才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本次大会也为相关专业的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在阿联酋扎耶德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的洪心,是参与此次大会口头报告的青年学者之一。她的研究方向是遥感图像处理和应用,其在历史遥感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一家土耳其研究所提供了很大帮助。
“这家研究所存有超过6万张黑白历史遥感图像但无法处理,我们将这些图片转换为地图形式,为当地进行考古、历史研究等解决了难题。”第一次来到文化大省河南的洪心兴奋不已,希望在学术研究上与河南高校、科研单位展开更多合作。
“这次参会受益匪浅,了解到学科最前沿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王梦祥说,自己的研究方向包括测绘、卫星导航定位等,在学校也参与过一些智慧农业项目,听了院士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后,对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决心要更加扑下身子做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