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通讯员 尹家富
6月28日,记者从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了解到,2023年至今,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290余场,金额85亿元,位居全省前列,社会效益显著。
为持续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信阳市多维度发力远程异地评标工作,实现远程异地评标的同城化感受,让远程不再远,让异地不再陌生。
扩大交易朋友圈,拓展远程异地评标的广度
“我们在工作中一步一步摸索,从本地专家本地评标,逐渐走向了远程异地评标,目的是规避围标、串标风险,确保招投标公正透明。”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评审科负责人刘建林说。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阶段,评标就在我们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比如今天抽取5个专家,都来我们中心,每人坐一个卡座上评标。后来我们发现,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产生不公平竞争;
第二个阶段,随着业务拓展,技术进步,我们开始在全市推行‘双随机’‘1+N’模式,也就是在全市范围内用电脑随机抽取专家、随机选择评标地点,这样就避免了第一阶段的风险;
第三个阶段,我们发现在全市范围内,专家熟悉后,容易有人情围猎,于是就把评标专家拓展到全省范围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远程异地评标;
第四个阶段,我们将专家库从全省扩大到全国,加入有30多家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双随机城市联盟’,全国的专家都可能是我们的评标备选人员。”刘建林说。
截至目前,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与8省83市建立了远程评标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优质评标专家资源跨地区共享和优化配置,打破时间地域限制,极大地加快了评标速度。
“在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中,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理念。”刘建林说,他们曾经两次配合大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大连金州湾机场项目”,积攒了很多宝贵经验。
在一步步投石问路般的探索中,信阳市招投标制度越来越规范、透明,有效解决了专家“熟面孔”问题,切实规避了围标、串标风险,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向打造智能化、规范化、数字化评标迈出坚实步伐,远程异地评标的广度不断拓展。
强化交易见证服务,提升远程异地评标的深度
“我们按照交易流程设置交易见证科,确保交易的每个流程都被看见、被见证,每一步都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现场监督、评标专家管理、档案整理,都属于见证服务的范围。”刘建林说,交易见证做得好,才能提升评标的深度。
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断强化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全过程见证服务工作,通过人工服务、系统记录、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实现“一项目一见证”,“一项目一归档”,在“见”与“证”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如实记录项目交易全过程,做到见证服务无遗漏、无死角。
同时,织牢见证服务的防控网,促使公共资源交易更加阳光透明,“报警器”式的见证服务已成为交易全流程电子化见证的新样本,不断提升远程异地评标的深度。
聚焦技术服务保障,加大远程异地评标的力度
近年来,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断完成多个远程异地评标室的技术搭建,夯实了硬件基础,扩充交易容量,远程异地评标保障再升级;
全力做好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对接的技术保障,确保主、副场音视频互联互通和数据传输无障碍,让评标专家实现“线下不见面,线上面对面”交流,在线同步评标、同步打分;
助推远程异地评标智慧化运行,项目全过程“电子化”,专家认证“云签章”、评标环节“全留痕”、延时服务“不打烊”,最大化提升评标评审透明度。
“在广度上,扩大地域范围;在深度上,保证每个流程公开透明;在力度上,从技术环节确保评标评审透明度,都是为了交易结果的公平公正。”刘建林表示。
探索无止境、改革无穷期。信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对标全国各地先进做法,积极探索、锐意进取,进一步完善远程异地评标的制度机制,着力打造更加廉洁公正、高效透明的招投标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