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
如何打造碳中和的零碳能源体系,新型城镇化未来如何发展,京津冀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启示……5月18日,2024年中国城市论坛、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在郑州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大学等研究机构、政府政策研究部门、高校和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绿城,共话发展、共谋未来。

据悉,此次论坛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主办,郑州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承办。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这一主题,与会者从理论前沿、动力机制、空间布局、政策体系、学科建设等多维度探讨了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城市建设。论坛分为主旨演讲和圆桌论坛两个环节。
主旨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从能源清洁转型的角度,阐述了零碳能源生产体系成为可能,将推动产业体系向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更公平、更高岗位创造能力演进。

“高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是破解两极化、优化规模格局的根本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认为,要充分发挥县城的重要载体作用,实行县域差别化战略,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构建各具特色、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县域现代产业体系。
美丽城市群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自然资源高效率利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既富又美的城市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认为,美丽城市群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应构建“美丽轴-美丽区-美丽群”三层级的美丽中国建设空间格局。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提出,通过建设都市圈、形成城市群、打造发展轴、规划经济区、培育增长极五大路径来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空间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基于统一发展经济学,提出经济发展的三角形框架,诠释中国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逻辑。他认为不断增强的企业、家庭、政府三类主体动力和动能,驱动中国城市持续高速发展,从而决定城市、城市体系和城乡体系不断地变化和转型。
圆桌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德忠、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昌文、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郭爱君、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晓燕、厦门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徐隆等与会专家从理念、制度、政策、案例等多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城市建设,专家发言兼具系统性和专业性,给大家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专家们精彩的主题报告和论坛发言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大家纷纷表示,听了这些专家大咖的发言学习到非常多东西,专家的很多观点都非常有启发性,感觉收获满满。
据了解,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成立于1986年,近年来组织开展了城市经济及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前瞻性研究,总结城市经济发展经验,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开展广泛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为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