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上午,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平顶山学院、平顶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平顶山学院文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平顶山市作家协会承办的“地方路径与文学平顶山”学术研讨会在平顶山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周口师范学院、焦作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以及平顶山市、平顶山学院的4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平顶山市文学创作与研究、地域文化研究与发展等等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研讨会现场
平顶山市作协主席孙希彬为“地方路径与文学平顶山”学术研讨会致辞。他指出,经过几代作家的努力,平顶山作家群已悄然崛起,平顶山文学的影响日渐扩大。作家需要扶持和鼓励,作品需要研究和推介,此次研讨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将有助于平顶山作家和作品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平顶山市作协主席孙希彬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关于平顶山地方文学与文化研究,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深耕自己的地方文化,把平顶山文化包括伏牛山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梳理清楚,把伏牛山文化的独特意义把握好,把文化和文学研究落到实处,认真考虑地方路径针对的是什么文学问题,地方路径试图回应什么社会现象与什么现实情况。其次,高校文化研究、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念,发挥自己的强势去服务地方。最后,文学与文化研究需要广阔的思路和比较的视野,在更博大的文化背景下给社会发展地方政策提供理念支持。只有跳出地方看待文化,跳出文化研究文化,才能突破地方研究自说自话的局限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教授作主旨发言
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勇教授探讨了文学研究的“地方路径”和“小区域作家群”养成的关联,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军重点分析了平顶山当代散文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周口师范学院张伯驹研究中心主任任动教授就孙希斌小说所体现的平顶山地域文化进行了论述。焦作师范专科学校文学院副院长张凤梅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宝水》为例分析了乔叶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胡炎、高春林、张振营、叶剑秀、杨晓宇、赵敏、刘宏民、张中民、赵黎、赵焕亭、焦红涛、程丽娜等学者分别谈了地域文学与文化的相关问题。
平顶山学院文学院院长孙振杰对会议进行总结性发言。他指出,平顶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涵,也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交流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学院将以本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继续做好本土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工作,为平顶山市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在学术会议召开之前,平顶山市文学书画院、平顶山市作家协会与平顶山文学院共同签订了“平顶山市文学创作研究培训合作协议”。(通讯员 赵焕亭李东晓 图/陈留彪 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