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贺新
4月23日下午,《新发展阶段河南省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优化研究》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在郑州召开。来自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中国中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河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师范学院、郑州大学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新发展阶段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郑州大学课题组首先对阶段性成果《河南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进行了发布。课题组认为: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兴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河南省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积极推动高等教育“高校结构布局、学科学院、专业结构”三个调整优化,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提供了关键人才基础。尽管如此,面对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需要,河南省人才培养结构与传统三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逐渐显现,我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亟需新一轮的优化调整。
课题组认为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分析主要包括:层次结构与科技创新水平协调性分析,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布局结构与人口、经济适应性分析,类型结构与产业多元化契合度等相关内容。因此,课题组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比较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研究方法,通过探究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基本现状及匹配程度,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以期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先进制造业强省和现代服务业强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课题组研究发现,河南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三次产业之间的适配情形存在差异:第一产业,人才培养总体供不应求,供需失衡现象在研究期间整体得到改善;第二产业,人才培养供过于求,供需差额呈现“先缩后增”态势;第三产业,人才培养供过于求,供需差额逐渐缩小;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总体上供过于求,但专科生供需差额大于本科、研究生。
课题组认为,河南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如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第一产业人才培养供不应求,但高层次农业人才相对缺失。河南省普通本科高校开设的农业类专业数量较少,缺乏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型专业。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偏小与流失严重并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明显不足。二是第二产业人才培养供过于求,理工类学科就业形势严峻。招生规模不合理,新兴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较难契合当前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要求。三是第三产业人才培养规模供过于求,新兴服务业等急需学科发展欠缺。人才培养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超过了经济社会需求。新兴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支持这些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不足,人才培养明显滞后。高层次第三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仍需加强,高端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人才供过于求的状态。高校对应专业招生比例大幅上升,但产业就业岗位增长有限。从培养层次来看,专科战略性新兴产业供需差额大于本科、研究生,现实情况中研究生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引致了人才结构性错配。
因此,课题组建议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河南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一是做大农业类学科——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并优化留人机制;二是做强理工类学科——着力人才供需信息互通与“双元”育人;三是增设服务业急需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聚焦关键急需产业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四是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注重产学研紧密合作,合理配置尖端人才资源。
阶段性成果发布后,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发展阶段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