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花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突出强调“弘扬革命文化”。清明节祭奠革命先烈是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将清明节、祭祖、祭奠民族英雄、革命烈士等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之后逐渐奠定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祭奠活动,充分挖掘其记忆传承、传播观念与革命动员等方面的功能。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南京国民政府与边区政府在陕西省中部县(今黄陵县)黄帝陵举行合祭,毛泽东、朱德同志委托陕甘宁边区政府负责人林伯渠同志为代表,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林伯渠同志代表中共宣读毛泽东撰写的祭文。1938年、1939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又在黄帝陵举行了两次合祭。1948年3月,黄陵县和平解放,4月清明节,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政府在黄帝陵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表达了其对政治正统与民族代表权的深切关注。
在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纪念抗日烈士的活动成为弘扬抗战精神、构筑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深切认识到纪念革命先烈和抗战烈士的重要意义,在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中阐明,“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为了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日本法西斯不付重大代价而达到其无法无天的目的”。
对于追悼、纪念党的烈士的活动在抗日民主根据地也经常展开。其中最有影响的有这样几个事件,不过还没有确定要在清明节进行。1944年9月5日,年仅29岁的张思德同志因炭窑崩塌牺牲,心情悲痛的毛泽东同志提议召开追悼会,并在追悼会上发表演说《为人民服务》,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为党的根本宗旨。他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同志在结尾还专门提出倡议,“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1944年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全文刊登《为人民服务》。1945年6月11日,中共七大闭幕会议通过《关于以七大名义召开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的决定》,并在同年6月17日在延安召开大会,“追悼几十年来中国革命队伍在各个战线上所牺牲的人”,毛泽东同志撰写挽词“死难烈士万岁”,朱德同志撰写挽词“浩气长存”,七大全体代表敬送“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你们的事业永与人民同垂不朽;为胜利而来,为胜利而去,我们的任务是向胜利勇往直前”的挽联,并发布祭文:“你们虽然牺牲了,但经过你们的手,经过你们的智慧,却已锻炼出了一个更壮大更有力的队伍。你们已尽了你们伟大的责任,你们还没有完成的一切事业,就是要由我们生者来担承”。(刊于1945年6月19日《解放日报》)。1946年4月,“四八”烈士牺牲后,毛泽东同志以沉重的心情题写“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并作祭文《向“四八”遇难烈士致哀》。在革命取得胜利后,我党逐渐形成制度,将清明节作为祭扫革命先烈的主祭时间,成为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的优秀红色传统。
进入新时代后,党和政府已经将继承与弘扬清明文化作为锻造新的时代精神的核心任务,希望培根铸魂,后继有人。2018年,民政部在清明节组织开展“铭记·2018清明祭英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首次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互动,引导参与者走进烈士陵园、纪念场所及战场遗址,通过参观、祭扫、征文等形式让人民群众缅怀先烈、铭记历史。202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部署开展以缅怀先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为重点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中国已吹响新征程的号角,弘扬清明文化,正是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精神支撑。
(作者系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