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姬姣姣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学术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金双根围绕新时代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与赋能接受记者专访。
记者:提高应对突发重大事件的能力,需要培养应急管理专业高级人才。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人才现状如何?
金双根:据统计,当前我国整个应急管理产业链人才缺口高达上千万人,特别是近几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加剧了社会不同领域对于应急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进而推动了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兴起。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大部分高校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应急管理人才却呈现出与现实需要极不相称的缺位缺额。
据统计,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从业人员中仅1/3拥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分别为28.3%、16.3%、6.1%;全国范围内安全监管、安全服务、安全技术应用人才缺口较大,应急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不能满足需求。
实践中,每每遇到大震、巨灾及大规模疫情,基层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往往只经过简单培训便投入防救灾工作,基层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最大短板。
记者:高校掀起应急管理专业热潮背后,应急管理人才如何培养?
金双根:要做到风险及时预警、隐患准确识别、危机有效管理,须有高素质专业化应急管理人才做支撑保障,提高应急管理专技人员、专兼职应急救援力量、党员干部等应急队伍业务能力。
加强交叉学科体系建设,打通顽固性堵点。应急管理专业作为交叉性强、融合性高的新兴学科,加强学科体系建设,需要考虑设置应急管理一级学科,并敢于取舍凝练出凸显学科标杆的二级学科,推动应急管理本科专业设置,增设硕士及博士点,形成独立的、坚固的学科教育堡垒。
一专多能优化培养,塑造复合型人才。首先,明确应急管理专业建设标准与专业培养方案,统一知识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同时,注重学科应用性特征,大力开展案例式教学,加强政企部门合作,形成不同行业下多模式应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其次,系统制定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同时不断优化培养模式,探索开展跨专业的应用型硕士、双学士培养方案,搭建国际化贯通式联合培养新平台,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内外兼修,造就高质量队伍。一方面,加大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师资提升的培训力度,加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可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政企专家作为高校应急管理教育专业教师的重要补充力量。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完善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多种渠道整合校内教师资源,积极探索不同院系联合聘任教师制度,为跨学科研究的教师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实体交叉体系的完善。
建立“学习-工作”双线并行机制。动员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协同参与,突破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学习壁垒,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其中,政府可针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专业学位培养、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参与等工作机制。非政府组织要充分发挥应急志愿者、红十字会、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协同参与优势。
建立“基层-高校”双向联动机制。建立基层应急管理人才引进政策工具箱,完善保障与激励机制,增加岗位吸引力。高校应充分结合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加强“通用能力”和“岗位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定制化培养。其中,对于通用能力培养,应区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性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完善课程建设、创新教学实践等环节。对于岗位专业能力培养,要促进“政—校—企”多方联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