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梦想,描绘着光电的缤纷人间;倾情钻研,刻画出材料的科学容颜。更高、更精、更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映照着学为祖国、研以致用的骄傲。”这是“最闪亮的星”——2021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栏目方给予他的评价。
走进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你会看到光影交错下写有“HENU LAB”字样的量子点显示器件展样,荧光掠过他的背影。他身着白色实验服,头戴蓝色防尘帽,充满激情地在和研究生们探讨交流科学问题,实验护目镜下,他眼神坚毅;工作之余,你也会看到他在足球场上矫健的身姿。他就是高效显示与照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原学者”杜祖亮教授。
“做科研首先从木工开始”
“那时河南大学刚恢复校名,科研基本处于荒芜状态。科研条件基本为零,没有设备,甚至连基本的实验用房也没有。”杜祖亮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988年,杜祖亮跟随恩师朱自强教授在河南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从此,他便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团队在朱自强教授的带领下,自己动手改造实验室,搭建设备。最初用于分子组装的实验室就是把原物理楼东侧一楼大厅的走廊围起来搭建的,用塑料布将大木框围起来建造超净工作间。实验台也是桌子改建而成,油漆掉了就自己刷,只有三条腿就一起修。杜祖亮来实验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张桌子腿固定好。那时,他们的团队成员都学会了油漆工、泥工、玻璃工的活儿。
在“两弹一星”功臣党鸿辛院士和物理学家朱自强教授的带领下,杜祖亮聚焦凝聚态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研究方向,率先建立了河南省高等学校“润滑与功能材料”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搭设备、做实验……在前辈科研精神的激励鼓舞下,他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熬到凌晨是常事。杜祖亮在回忆恩师朱自强先生的文章里写道:“先生不计名利、忘我工作的态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作风一直在激励、鞭策着我,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力以赴,向着先生未完成的‘大文章’目标继续前行。”他谨遵师志,以科技报国、无私忘我的家国情怀和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协作奋进、追求卓越的“特功”精神拿稳了恩师的接力棒,继续望远山而力行。
近年来,杜祖亮着眼于国家和河南区域经济对新一代光电信息技术与材料重大需求,带领团队在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在量子点发光材料与器件、自驱动纳米传感器、铜基薄膜光伏电池等方面取得了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社会关切,杜祖亮教授所带领的团队近期又在QLED新型显示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掌握了量子点材料合成、器件构筑和大面积制备等系列自主核心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蓝光和三基色QLED的综合性能。
“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在杜祖亮心里,党先生和朱先生就是“巨人”,奠定了实验室之基,开创了科研事业之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杜祖亮的长久坚守与执着奋进正壮大着实验室。立足前人之“江山”,开辟科研之新未来,科研事业的蓝图正接续绘就。
半个月不出实验室,“一天三顿方便面”
光与电的绚丽可以消除科学研究的艰辛与繁难,平静的执着更是创业路上的必修课。百年变局之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民族复兴之路,科技创新是战略基石。更高水平的自强自立需要科研人员深耕自身发展领域,领跑现代科技,杜祖亮便是敢为人先、问鼎“核心”关键科学技术的科研人员中的典型代表。当前,各国针对第三代LED显示技术的研发竞争如火如荼,为了抢占技术制高点、获得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杜祖亮在整个研发过程中长期处于“分秒必争”的工作状态。实验室的灯总是亮到凌晨四五点钟,整个团队夜以继日地做实验,非工作日加班讨论更是常有的事。杜祖亮作为团队带头人更是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科研,耐得住寂寞,找得准方向。
“有一次一连半个月都没有出实验室的门,甚至不知道白天黑夜,一天三顿方便面,搞得之后有一年不能闻到方便面的味儿”,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饱含着杜祖亮在科研工作中实打实的奋进执着与艰辛。他也曾遭遇科研瓶颈,团队也陷入过低迷,但唯有心无旁骛的坚持,把所有的错路都走一遍,才能找到正确的路。
在回忆早年间的工作经历时,杜祖亮说:“实验室研制的发光器件只有两毫米乘两毫米大小,实际应用除了材料和器件外,还要突破大面积制备的技术瓶颈。这样才可以实现超高分辨、超高色彩还原度的高性能显示,甚至可以把显示屏做成一张纸挂在墙上,像书页一样卷起来,在衣服和皮肤上都可以进行显示。”眉飞色舞间,他的自豪尽展,“目前世界范围内都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企业界学术界都在争抢先机,谁先突破瓶颈谁将引领下一代显示技术。”杜祖亮始终没有慢下对原创技术追求的脚步,科技报国是他的最高信念,执着深耕是他对科研事业的坚定态度。
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杜祖亮把大量精力投放在实验室、奉献给科研。“科研之路没有捷径。要坐得住,甘于寂寞;要能坚持,心无旁骛。”他说。一路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向顶端技术冲锋的经历也让他带领的团队在光电材料和显示照明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科研的卷轴上留下了“河南”的名字。
欲将金针度与人
“吸引人才就像搞对象”,“搞科研就是要打歼灭战”,“踢球和跑步的差别也就是前面有没有球,前面有球就踢,没球就跑”这三句话均出于杜祖亮之口。除了“实验室主任”的头衔,杜祖亮还有一个极具“反差萌”的身份——“叔叔级”的足球队队长。他爱科研,也爱足球,“足球和科研其实大道至简,都是盯着一个目标,团结一致向前冲”。
除了全身心投入科研,杜祖亮在自主培养优秀人才上更是殚精竭虑。他在实验室启动实施了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A计划”,确定了5名40岁以下的年轻学者为首批“A计划”人选。此外,实验室投入大量资源,在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经费使用、专业平台建设、大型仪器购置等资源配置上全方位布局,助力年轻人才快速成长进步。如今,这5人中已经有两位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与此同时,杜祖亮提出首席科学家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突破、捆绑计划等一系列创新思路,设立和打造跨课题组的高水平科研平台,集中资源、凝练方向、聚集队伍,以实现“高端成果-高端人才-特色方向”的高度统一。这些创新举措落地开花,助推实验室在平台建设上稳步发展:2012年获批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2015年获批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17年获批高效显示与照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这些成就实现了从省部级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跨越,还培养出了四位国家级青年人才,开创了一条高层次青年人才自主培育的快速通道。
千秋伟业,人才为本。杜祖亮以“匠人之心”培育“人才之林”,他深知科研不是一场单打独斗的行动,更是一种传承、一种接力。杜祖亮的育人模式理性又感性,既是技术的探索,也是文化的传承,把个人“梦想”和实验室“梦想”紧密融合在一起。他和实验室的资深学者们以身作则,勇于奉献,全力助推青年学者的成长。申怀彬是杜祖亮的学生之一,他回忆道:“2014年杜老师获批‘中原学者’后,将自己刚获得的三百万元经费拿到实验室,哪个项目着急,哪个项目就用。”同年,作为实验室“小A计划”人选,申怀彬被送至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合作期间,TCL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开出高额年薪,申怀彬却不为所动。杜祖亮得知申怀彬的情况后,立即找校领导沟通协调,学校在充分了解情况后最终决定将仍是副教授的申怀彬破格聘为河南大学“黄河学者”。
杜祖亮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作风,使他带领的科研团队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持续性的跨越背后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突破性的进步之下是无私奉献的科研精神。杜祖亮必将带领团队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通讯员 刘辰辰 代礼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