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称豫州,意为九州之中。黄河以南,万里平原,良田千顷,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人民所依赖的粮仓。但是农作物虫害却在这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上频频发生,如何推进害虫防治工作成了政府和百姓心系的重要问题。
在这片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踏遍1.1亿亩耕地、专注于解决三个“特别”问题的科学家,他带领科研团队长期从事农作物害虫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等方面的工作,既瞄准顶天前沿的理论研究,同时也把脚印留在田间地头,将研究的根基牢牢扎在实地调研的土壤里。他就是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特聘教授、中国昆虫学会发育与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周树堂。
劳作场景唤醒科研幼苗
“轻风摇细麦,浅水出新秧”。早春时节,农家总是一片繁忙劳碌的光景。家家户户都背着颜色鲜艳的药桶走上田间地头,摇杆一上一下间药水就被压成喷雾均匀地洒向庄稼。看着摇杆上下起伏、药水喷洒成雾,周树堂对眼前的场景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这成为了他以后从事害虫防控工作的契机。他像田间地头里的麦子、玉米、水稻那样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茁壮生长,逐渐步入了农学的殿堂。1985年7月,周树堂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并进入河南省农业厅工作。他深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通过实地调研将理论知识牢牢扎根在“实践”的大地上。这期间,他几乎跑遍了全省所有的市区县,这一跑就跑了十年。在这十年里,周树堂在1.1亿亩的耕种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对省内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和防治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
昆虫是陆地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种群,如何充分保护利用益虫、有效防控害虫是昆虫学和植物保护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河南省内主要的农作物害虫多达三十余种,常年发生面积高达2亿亩次,能造成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15%以上,这种生物危害使河南种植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威胁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国家公布的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的十大害虫中,有八种在河南省内发生危害。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周树堂清楚地了解了河南独特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作物布局以及耕种方式等情况,探究了容易发生虫害的原因。
走遍故乡的田间地头后,周树堂的求学之路依旧漫长,他也一直深耕在路上。在大量实地走访调查时,周树堂也不忘理论在科研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时常觉得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够用”。为了从机制上搞清楚虫害为什么能爆发,给家乡建立有效防控害虫策略、谋一条更宽阔的出路,周树堂决定打开自己的视野走出去,前往异国他乡求学,挑战自我、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将科研工作扎根在土地上
2002年,周树堂于加拿大皇后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后,便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三年后,他又在美国杜克大学任助理教授。昨夜麦香重入梦,此生最念是家乡。在国外深造与工作期间,周树堂回乡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期盼为家乡的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做些力所能及、实实在在的贡献。当时间的指针转到2010年时,周树堂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被引进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五年后,他又回到家乡,在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职,用一腔热血和专业能力为孕育他的这片沃土保驾护航。
到河南大学工作后,周树堂依托生物学一流学科和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了昆虫研究团队,构建了基因编辑、生殖调控、迁飞行为、生物互作以及抗虫种质资源创制等技术体系。他归纳了农作物重大作物害虫的共同特点,“通俗来说就是特别能吃、能生、能飞”。周树堂的研究团队就以蝗虫、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和棉铃虫等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围绕害虫为什么特别“能吃”“能生”和“能飞”等问题,努力阐明害虫爆发危害的生物学基础和遗传机制,发掘分子靶标,发展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可喜可贺的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和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的资助下,他带领的团队在害虫生殖力调控、害虫迁飞机制、害虫解毒寄主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陆续发表在国际主流期刊,被本领域顶尖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推荐为代表性成果。他带领的团队所做出的努力立之于自然,也还之于自然,其系列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农作物害虫大量繁殖、环境适应和爆发成灾的重要机制,为害虫绿色防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当年看着农民喷洒药水的稚童已然成熟,涛涛麦浪指引着周树堂一路前行,漂洋过海最终学成归乡。
“参加国庆观礼是对我工作的最高褒奖”
2019年10月1日对周树堂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这不仅是一个中国人根植在骨子里的国家记忆,更是他第一次作为中组部邀请的河南省高校三位专家代表之一参与庆典观礼。“受邀参加祖国母亲国庆七十周年庆典观礼是对我工作的最高褒奖。这将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得到国家的认可,人民的赞许也许就是千万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奋斗在研究一线、努力面向国家需求和人民呼声做出真正惠国惠民的产品的最大心愿。周树堂坚定表示他将带领研究团队继续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对标国际前沿,围绕三个“特别”问题开展系统研究,以期取得更多代表性的创新研究成果。“顶天立地”是周树堂对自己科研工作集中而准确的概括,同时也是一直以来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为了给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靶标和依据,并进一步通过实验示范,把研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转化成惠及人民的产品,他们既要顶天,追求成果的顶端性;也要立地,始终扎根于现实的土壤。
回看来时路,他从家乡的老屋出发,走过麦垄,风起绿浪;穿过苞米地,雨催新穗;经过稻田,携走一缕清甜稻花香……他就这样出发了,途中遇上给农田打药的乡亲,想象着付出的辛劳能换来几月后的一场丰收。他越走越快,道路越走越宽,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出发的初心。走好脚下路,所谓一心求索苦不辞,笃志钻研不畏难。周树堂扎根在最熟悉的土地上亲自实践先进的实验成果,将从这片土地收获的一切再赠予这片土地,这本来就是一种顶天立地;奋进未来路,他将会带领研究团队以攻坚克难、躬耕不辍的奋斗姿态,扛起国家信任,不负百姓期待。潜心钻研害虫防治,坚守朝朝暮暮;顶天立地科研育人,笑看场场丰收。(通讯员代礼珂 刘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