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倩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补齐精神卫生等服务短板,这一话题引发强烈关注,来自我省医疗卫生和教育界的代表委员也把目光关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
17.5%患病率:每5.7个儿童中就有1名患有精神障碍
“根据202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流行率最高前几位分别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说。
去年10月,第一个全国性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公布,引起周崇臣格外关注,“如果按17.5%的患病率估算,我国平均每5.7个儿童中就有1名患有精神障碍,全国约有5000余万青少年因罹患精神障碍需要专业治疗。”
然而与庞大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相比,儿童精神心理的专科医生和专业诊疗机构却极度短缺。
周崇臣介绍,目前我国专职儿童精神科医生约为0.04名/10万人口,全国从事儿童精神卫生科的专业医生只有500人左右,且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为数不多的儿童保健和心理门诊总是人满为患。
“上周日一整天,两个精神心理门诊一共看了58个患者,到晚上七点还没结束。”3月8日,河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方拴锋告诉记者,越到节假日,咨询问诊的患者越多,主要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患病成因几乎都与学习压力、家庭教育等相关。
作为省级精神卫生中心,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张建宏更是用“一床难求”来形容,对于等候入院的患者来说,专科建设和床位投入还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为推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周崇臣建议,应建设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立儿童精神心理诊疗中心,辐射带动地市县儿童精神心理专科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区域儿童精神心理问题筛查和诊治网,形成共同参与、相互转接的预防、诊疗、康复共同体。
“输血”更要“造血”,周崇臣补充,卫健部门应该健全儿童精神科医生认证体系,遴选省级儿童医院建设一批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干预和治疗的示范和教培基地,帮助基层培养一批儿童精神心理专业医学生。
疫情叠加下:农村青少年儿童更应该被重视
能够在门诊治疗的患者只是冰山一角,县乡村的青少年精神心理患者更是隐藏的大多数。全国人大代表、周口市东新区许湾乡希望小学校长李灵建议,应高度关注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作为一名基层小学校长,李灵发现,农村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表现为学习焦虑、学习习惯不良、厌学逃学、多愁善感、自卑孤独等。究其原因在于家长缺乏心理疾病的认知、教师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以及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等。
“从专业角度看,青少年的精神心理疾病具有隐匿性,其临床症状与成人有明显不同,对疾病症状的感受和描述也不一样,必须由专科医生进行专业诊断和识别。”张建宏说。
“比如有些孩子出现焦虑紧张时,并不像大人表现为常常睡不着觉,反而可能表现为一种行为的倒退,或剧烈哭闹烦躁,或躲在角落……”方拴锋坦言,有时候孩子都觉得自己生病了,家长和老师却没有意识到。
谈及发病原因,除生物性先天遗传因素外,还离不开外在环境的变化、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等后天因素。尤其是疫情下这两年,青少年精神心理患者成上升趋势。
“疫情下,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比较常见。”张建宏说,他曾在今年1月初作为河南省心理援助医疗队队长,带队赴安阳汤阴进行心理援助,“因为疫情被迫封闭或隔离,采取线上网课,学习生活环境一时突然发生变化等,当青春期的叛逆遭遇与父母相处的冲突,潜在的深层次问题就更容易激发。”
李灵建议,需要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消除病耻感:1500场次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将进入村(社区)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的提案受到格外关注,她建议将学生群体患精神心理疾病的心理治疗费用有序纳入医保范围,这一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她用一个数字解释: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越来越多的学生“带病入学”,为此她建议应该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校入学健康体检,及时开展早期识别评估。
精神疾病治疗周期长且费用高,据马珺观察发现,大学生中抑郁发病率越来越高,病情复杂程度逐年上升,师生和社会普遍缺乏对于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
“主要体现在对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病耻感’等抵触情绪,普遍采取心理咨询‘治病救人’的取向,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却不愿意及时治疗而耽误病情。”马珺说。
“有些学生宁愿出高价反复去心理咨询,却不愿意到医院看医生吃药,说到底还是一种深深的病耻感。”方拴锋以临床案例对记者说,“拖的时间越久,治愈难度越大。”
“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深层次的病耻感表现一些家庭常因为讳疾忌医走了很多弯路。”张建宏说,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耽误不起,如果在成年后才发病,及时干预治疗也更容易治愈。
春季是心理问题的高发季节,马珺建议应构建政府指导的医校合作转介干预机制,帮助学校提高对心理疾病严重学生及时干预。同时,政府应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消除病耻感,提高心理保健意识与疾病预防。
一个好消息是,今年我省也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列入重点民生实事,并列出路线图,要求全年安排不少于1500场次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村(社区)活动,实现超8000人次个案咨询,建设200个“青翼家园”工作阵地。
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建设方面,任何一方都不应缺席,这是三位代表委员反复强调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