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中国文化的根与脉都源于黄河文明,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研究员在大河文明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近年来,杨文胜通过考古学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礼制文化进行了观察与研究,成绩斐然。
杨文胜认为,黄河农耕文明中形成的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礼制。殷周革命后逐渐形成的中国礼制文化是一种基于认识论上的方法论:等级秩序、社会和谐 是其原生诉求;农耕文明又“注定”了其多元性、伦理性与统一性。礼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因礼而生、因礼而兴。礼制文化的等级化管理带来了秩序。
杨文胜说,我在一些研究文章中首先提出了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原点”。过去认为的“僭越”和“崩坏”需要从中国礼制文化中重新发掘其真正的内涵。春秋战国历时五百余年,列国纷争诸强争霸,社会变革促使了中国文化内核——周礼亦随之而变化。经过一系列的规范与完善,礼制文化在春秋时代走向成熟。考古资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周人礼仪制度、都邑建筑制度、随葬制度、青铜礼器制度、礼乐制度、车马祔葬制度等逐渐健全,制度内部关系规范和稳定,从物质层面体现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期的等级与秩序。成熟期的“礼制”作为一个制度、一个规范,制约社会方方面面,其渗透到了春秋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制衡着春秋社会的各种势力,在周王室中央统治力缺失的大背景中,维系着春秋社会有序与和谐的等级关系。
杨文胜说,我从考古学实物资料分析中找出证据,对一些传统观点“随着周礼的形成女性社会地位持续跌落”、礼制文化中“礼主异,乐同和”进行再审视,提出新见解,理清中国文化的根与源,从物质层面进行考察分析,还原历史之真实。过去说“礼主异、乐求和”,就是说礼强调差异化、等级化,乐器就是调和这个矛盾。但是从考古的器物上看,乐器更讲究这种差异,它等级化更强,自始至终只有高层才有,墓葬制度上五鼎墓以上才可以使用。宗法有管理等级的差异化,等级带来社会差异,差异带来的社会秩序,所以礼的文化更趋于合理。所以说我们的文化具有连续性,可以长时间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