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斌
8月18日至21日,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郑州大学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以地方治理现代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新密举行。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代表参加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地方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密经验、县域治理及基层治理实践命题、概念建构以及理论创新进行了研讨交流。
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新密经验”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杨雪冬教授1996年曾到新密调研,重访故地,他感慨良多:“之前这里道路坑洼不平,一出门就感觉灰蒙蒙的,现在却已经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都市休闲旅游度假区,变化真的很大!”杨雪冬认为,新密已成功实现经济由“黑”向“绿”的转型,其发展治理经验具有典型性。
河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谷建全表示,新密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比较成功的一个县级经济体,其经济转型发展呈现出向高端化升级、绿色化转型、改革性重塑等特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做到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了从资源型县市向绿色发展转型,开辟新赛道的战略主动性,并不遗余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塑造了新的发展动能和优势。
县域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主动性
县是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主体,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除了精细精密的顶层设计,更重要的是对顶层设计的有效贯彻,没有地方实践的现代化是不完整也是不可能的。
北京大学何增科教授以广东为例,分享了他对地方治理创新和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思考。在他看来,地方治理创新是通向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有必要了解地方治理创新的类型分布和演变趋势等基本状况。
郑州大学樊红敏教授基于对新密近20年的追踪调查,认为县域治理过程中干部群体对顶层设计的创造性执行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关键要素,县域干部群体以其执行策略的主动性推动上级政策在地方场域的有效嵌入。要推进县域政府制度化的战略决策权、政策转化权、资源整合权等,使县域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有为”又“有位”。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杨雪冬教授以新密为例,分析了地方经验学术转化的模式化和概念化路径,提出要根据具体的治理实践观察研究地方治理现代化,建构本土化的知识体系,有效解释地方经验并指导地方治理实践创新。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基层治理现代化?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学者们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区治理、数字乡村建设等多角度透视了基层治理现代化。
中山大学张紧跟教授从理论层面梳理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研究文献,他指出围绕这一主题的学术研究不能简单复制官方话语,要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理论化转型,应聚焦于政党如何把国家和社会粘连起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这个视角推动实践和理论创新。
河南师范大学陈浩天教授着重探讨了“智治”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出要搭建具有本土特色和地方特征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基于技术赋能不断扩展数字化应用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为地方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学术智慧。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学术界在地方治理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深刻洞察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新趋势,对推动地方治理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讨会组织方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