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言
把扩大内需各项政策举措抓实,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强做优,发挥重大投资项目带动作用。
——习近平
1月4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全省第三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举行,以项目建设开年,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
活动现场,省委书记楼阳生明确指出,无论是“稳”还是“进”,重要抓手是项目,重要支撑是项目。
2月7日,虎年第一个工作日,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推进会议召开,聚焦项目锚定产业狠抓发展意愿强烈、导向鲜明。
会议上,省长王凯强调,要抓好惠企助企政策落地见效,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新春走基层的记者们每到一处,听到最多的,是在谈项目,看到最多的,是在搞建设,“很多地方春节也不停工,感觉像摁下了加速键,到处都在争分夺秒地干!”
“项目为王”。省委省政府发出最强动员令,盯着项目看、围着项目转、扭住项目干的春潮在中原大地涌动。
今天,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项目?
冲压车间里,设备轰鸣;焊装车间里,机器人舞动臂膀;总装车间里,工人紧密配合装配车辆……位于孟州市的御捷时代汽车有限公司超小型纯电动汽车生产线马力全开,两班换作三班倒。
制造中心副总经理孟庆智说:“我们生产的朋克多多电动车销售非常火爆,还吸引好几家配套企业入驻。一个好项目做起来,就能带动一大批、受益一大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无论是创新驱动的理念,还是美好生活的愿景,都需要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项目,才能化为实践、化为行动、化为“真金白银”。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能赢未来。
从经济学的角度阐释,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推进社会进步,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其特征就是体现创造精神、体现智慧结晶、体现科学发展和科技进步。反映到实体经济上,就是通过大量产业项目不断夯基垒台,实现产业由低到高的演进。
从宏观形势的高度判断,世纪疫情仍在持续,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样的条件下,稳增长必先稳投资,稳投资必先稳项目。通过投资质量高、效益优、前景广的项目,为当前创造发展机会,为未来带来良好预期。
从实践层面的案例分析,看省内,富士康项目建成,带来郑州航空港、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落地;卢森堡中心牵手北龙湖,提高了河南航空枢纽的国际话语权。看省外,四川以空间集聚和学科关联为导向,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核能、空气动力等五个重大科技项目集群;合肥瞄准建设“创新之都”,量子中心集聚了科大国盾等20多家信息产业领军企业。一个龙头项目树起来,就是一个组团,一个产业,进而是一个链条,一个生态。
从河南发展的现实审视,我省经济总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五,但总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新,与高质量、现代化的要求有差距。传统动能乏力,新动能尚未形成,造成的结果就是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省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之紧密相关的是,2016—2020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13.7%降到4.3%。如此下去,“掉位”而不是“进位”,绝不是危言耸听。
从中原父老的福祉考量,在河南人口城乡结构中,还有超过40%是农村常住人口,新型城镇化还有很大空间;全省千人医疗床位数刚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刚刚起步,事关社会服务均等化的众多基础设施短板亟须补齐。安家立业、安危冷暖的桩桩民生实事,都要落实到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的各个项目上。
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河南兴。
河南,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叫响“项目为王”,都需要从项目切入、以项目牵引、用项目支撑,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跃升。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项目?
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开航以来,当地生产的户外家具等物品,从这里直抵浙江嘉兴乍浦港,之后分销世界,运输成本的显著下降带来的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一个港口,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增添了一个窗口,更增添了一台大马力“发动机”。
在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平煤隆基的生产线上,薄如蝉翼的硅片经过制绒、刻蚀、镀膜等工序,从一张硅片变成了可持续发电的光伏太阳能电池片。隆基的产品,太阳能转换效率达23.5%,全球领先。
如果说,“两个确保”“十大战略”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总体布局勾画了“大写意”,那么接下来就要用一个个大项目新项目好项目绘制好“工笔画”。
我省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这决定了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三新一高”要求,抓符合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的项目、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项目、加快锻造长板和补齐短板的项目、契合未来趋势和具有成长潜力的项目。
“上接天线”谋项目。
围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我们推动郑州都市圈扩容为“1+8”,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谋划实施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重大项目;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我们谋划实施黄河实验室、沿黄生态廊道提质工程等重大项目;
围绕“双碳”目标,我们加快推进安钢周口基地、启动64家静脉产业园;作为世界首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大动脉,青电入豫送来清电直流……
实践证明,河南的项目方向都是在顺应全国发展大势中得以明确,河南的项目获批都是在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中得以实现,河南的项目进度也都是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得以提速。
“立足前沿”挖项目。
“中原油田绿电制氢项目,也是外界一直关注的中石化首个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工程,我们的目标是今年12月底要成功。目前来看,这个信心是有的。”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晁凯说。
这个项目制出来的氢气,纯度可达99.9995%,又被称为超纯氢。它不仅对氢燃料电池没有任何伤害,在微电子、光电子产品等新兴产品生产中,还担负着还原气和保护气的重要角色。
领域上,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就是我们的主攻方向。中原龙子湖智慧岛、超聚变服务器、紫光股份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瞄准的都是产业最前沿。
理念上,注重网联化、智能化、国际化、服务化,国家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二期项目、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听名字就透着“高大上”。
方法上,立足传统产业,做到“优中培新”,立足新兴产业,做到“有中育新”,立足未来产业,做到“无中生有”。中铁装备产业园、洛轴高端轴承产业园、华兰生物流感疫苗研发、第三代半导体……河南经济的底色正在亮丽起来、时尚起来、现代感起来。
“下接地气”找项目。
项目能不能落地生根开花,还要看是否符合河南自身发展实际和阶段性特征的要求,还要看服不服当地的“水土”。
锻长板,变优势为胜势。济郑高铁濮郑段开始联调联试,郑州机场三期加快建设,高速公路“13445”工程快速推进,河南的区位优势在强化;南阳医圣祠文化园即将主体封顶,河南博物院将在象湖畔再展新姿,在行走河南中读懂中国,河南的文化优势在彰显。
补短板,变难点为亮点。嵩山、黄河、神农、龙门等富有中原特色的名字,与紫金山、甬江、武当等遥相呼应,河南正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全力、竟全功,让昔日的“洼地”成为明日的“高地”。
量身定制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推动7所高校11个学科创建国家“双一流”,推进高职学校“双高工程”,由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人才投身现代化河南建设。
今天,我们如何干好这些项目?
谋定而动,重点在谋,深思熟虑,科学决策;谋定快动,关键在快,只争朝夕,雷厉风行。
现实是最好的评判师。河南“挂图作战、对表推进”,“缺什么补什么”“什么短加什么”“什么能带动就招什么”,2021年下半年工业投资增长画出V型反转曲线,带动全省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稳住经济基本盘。
进入2022年,这一态势更加明显。以《河南省2022年补短板“982”工程实施方案》出台为标志,我省将集中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综合交通、绿色低碳高效能源、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9大重点领域,全力推进8000个左右重大项目实施,力争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
宏图壮阔,关键在干。
谋划讲科学性。
要紧紧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紧扣“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对标国家《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用好产业链图谱和产业转移指南,聚焦重点方向、选准投资领域,突出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
招商讲精准度。
过去“剜到篮里都是菜”,招来的落后产能后来反而成了包袱,现在要“编好篮子来选菜”,花大力气招“链主”企业,招有“杀手锏”产品的“专精特新”企业,一招一串、一招一群,形成产业“雁阵”。
推进讲协同性。
工作要奔着项目去,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项目建设当成练兵场、赛马场、大考场,以项目论英雄,见真章;
资金要跟着项目走,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撬动作用,给项目送去“源头活水”,为项目建设“输血”“解渴”;
要素要围着项目转,在用地、用能、用工等方面优先考虑大项目,组专班,“开小灶”,开辟“绿色通道”。
环境讲友好型。
“政府就像空气,企业日常经营一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旦企业需要,政府就能变成必不可少的氧气。”这句话道出了好的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郑州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扩容项目,省商务厅专门给企业配备“首席服务官”;为给京东“亚洲一号”项目做好服务,鹤壁探索“三专协同”机制,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加速度。政府服务到位不越位,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店小二,以一个一个“马上办”的承诺,换来一个一个项目的上马。
考核讲标准化。
“开工一批”项目中,新增100亿元以上单个项目总成绩加3分;当季未实质性开工的,每个项目扣总成绩0.5分;对每季度评价排名第一的奖励150万元……
我省出台的《重大项目建设“三个一批”活动评价办法》,从项目谋划储备、签约落地、开工投产、投产达效和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奖罚分明,绝不含糊。
立起标尺硬约束,目的就是让各地多一点“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倒逼项目建设闯关夺隘,快马加鞭。
人勤春来早,春早人更勤。
沿着郑开大道一路向东,郑东新区象湖畔,一座酷似螺旋桨、又似飞鸟展翅的银色建筑格外抢眼,这就是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我省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公益性项目,不久将向公众开放。
与她毗邻的中原科技城,北龙湖龙子湖碧波荡漾,岸边垂柳绿意萌动。嵩山实验室新址塔吊鳞次栉比,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芳容初绽,中科大数据研究院科研人员步履匆匆。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这是一个值得奋斗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加油干吧,不负春光!
策划:董 林 刘雅鸣
统筹:孙德中
执笔:万川明 张海涛 栾 姗 逯彦萃 曾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