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小麦也有一个品种叫‘百农207’,品质好、产量高,现在达到了亩产1300斤左右,什么概念?在三四十年前的时候,一亩小麦有500斤就很好了。”2月2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科技创新有关进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回答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提问时,专门举例了我省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207”。
让科技部长点名表扬的“百农207”,究竟是什么来头?
“它是由河南科技学院欧行奇教授主持培育的半冬性中晚熟小麦新品种,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2015年被列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后成为我省小麦主导品种。”省科技厅现代农业农村科技处负责人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百农207”年推广面积2000万亩以上,成为河南和黄淮南片麦区第一大品种,也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能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得益于“百农207”自身的优异特性:它抗灾能力强,即使遭遇大风和强降雨,个别地方发生倒伏,也不会造成严重减产;适应性好,幼苗长势旺、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耐倒春寒能力突出、中后期抗干热风能力强;稳产高产能力强,平均亩产1100~1300斤,最高亩产可达1500斤以上,灾年少减产,丰年更高产;品质优良,在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品质检测中品质综合评分排名第一,商品价值高,是加工馒头、面条、饺子的理想品种。
2016年7月,《河南日报》曾在一版头题报道过“百农207”的强大抗灾能力:从上一年秋播到当年夏收,全省小麦先后经历了苗期花叶病毒病、冬季极端低温冻害、春季倒春寒、后期赤霉病、穗发芽等诸多灾害,“百农207”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产量高,品质稳,得到了从农户到粮食企业的一致好评。
原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给予其高度评价:多年实践证明,“百农207”抗逆稳产高产广适,是能扛起粮食安全重任的小麦新品种。
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不完全统计,至2021年“百农207”的播种总面积达8775万亩,每年创造经济效益达50亿元以上。这让其成为近二十年来继郑麦9023、百农矮抗58之后,河南培育推广的又一特大新品种。

优秀的品种后面,是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在提供支撑。“实际育种工作中,出大品种的成功率应该是在数亿分之一。”据欧行奇介绍,从2001年开始,他带领团队采取了“选配优良亲本组合,超大规模种植、多性状均数平衡选择、异地多态鉴定、仿真模拟研究”等创新方法技术,在500余亩育种田里“十年磨一剑”,最终选育出“百农207”这一引领小麦更新换代的品种,也培养出了我省最具创新能力的小麦育种团队之一。
“我们对百农207进行了连续13年的遗传改造,现在已培育出抗病能力更突出、更抗倒伏、更高产的小麦新品系‘百农609’。”欧行奇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团队又培育出“百农607”等矮秆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正在参加国家小麦重大良种联合攻关品种生产试验,“我们还在优质强筋小麦育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了香味突出的强筋小麦新品系,填补了省内外研究空白,目前正在进一步纯化和优化。”
“粮食安全是科技必须面对并且要认真回答好、做好的一件事情。”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王志刚部长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在科研生产实践中,我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砥砺奋进,用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对这句话进行生动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