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江勇
深入调研,“把脉”河南科技;建言献策,“会诊”创新发展。6月18日至19日,作为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河南)的重要组成部分,10余位院士组成的“院士天团”分别在郑州和洛阳同时举行了“院士中原科技行”活动和“聚焦中原”院士座谈会。

“这是近年来在我省参加院士人数最多、调研形式最广、形式最丰富的一次科技行活动。”河南省科协党组书记王新会介绍,这10余位院士主要来自中国工程院机械和运载工程、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医药卫生等相关学部,两天内他们分组前往郑州、洛阳调研考察,围绕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发展、新材料和现代化农业等主题,深入企业园区和科研机构精准把脉。

“这两天的调研,让我第一次看到河南对科技创新、对科教资源、对人才引育的超常决心和魄力。”王华明院士表示,在宇通新能源客车工厂和比亚迪郑州兴港新能源产业园看到的实验室创新水平,以及与科研管理人员的交流,让自己深切感受到河南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的气势和劲头。
6月19日,以“省院携手科技创新,共谋产业转移发展”为主题,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工程院主办,河南省科协(省院合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承办的聚焦中原——2023年省院合作院士座谈会上,各位院士纷纷建言献策,提出真知灼见。河南省副省长宋争辉出席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刘炯天主持座谈会。

河南省科协党组书记王新会在座谈会上致辞,河南省科协主席吕国范出席座谈会,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徐彬在会上介绍河南科技创新的情况。河南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杨建国、河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谈朗玉、河南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周李成、河南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陈霞光、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王海长、河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徐恒振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院士们踊跃发言、气氛热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陈凯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俞梦孙、王华明、孙逢春、王耀南、李克强、何季麟、张改平、樊会涛、许为钢先后发表意见和建议。

“河南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局和站位都比较好,特别是新能源商用车方面,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孙逢春院士认为,“技术创新第一要筑巢,河南要围绕全省汽车产业发展布局创新平台,同时积极引育相关人才。”
如何充分发挥河南的人才资源优势?王耀南院士建议,河南高等教育要重视电子信息专业,还要高度重视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推动河南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结合对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的关注,陈润生院士建议河南生物医药企业抓住前沿技术机遇实现跨越性发展;展望中医现代化是未来的医学变革方向,俞梦孙院士建议河南发挥优势打造中医现代化基地;针对农作物育种技术的迅猛发展,许为钢院士建议我省要及早补上基础研究方面短板。
大家一致认为,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和工业大省,交通四通八达,陆空优势突出,是中原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战略要点。尤其是近年来,河南以前瞻30年的眼光作出规划建设,为科技创新营造了浓厚氛围,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院士们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深化基础研究、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塑造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打好种业翻身仗、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提出真知灼见。
据了解,去年我省分别与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加有效地对接。我省对落实省院合作协议高度重视,省委把合作协议具体内容列入“13710”督办事项,省科协积极履行省院合作委员会办公室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把推动深化省院合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强力推进,此次院士中原科技行系列活动是落实省院合作的重要举措。
王新会在致辞时表示,作为全省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河南省科协将进一步明晰大势中的方向感,提升大局中的存在感,强化大事中的责任感,聚焦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第一战略”实施,以“5610”总体安排为抓手,切实为以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服好务,当好大家可信赖的“娘家人”“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