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范国强:
用岁月解读泡桐树“绿色密码”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江勇
范国强,中原学者,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模范教师等多项荣誉。长期致力于泡桐研究,提出了以生物学研究为基础,新品种培育为先导,优质高产高效和提升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为目标,加快泡桐产业发展的理论。
人物先进事迹:
泡桐,是北方主要的造林树和行道树,河南有近亿株泡桐,是我国种植泡桐最多的省份之一。随处可见的泡桐树,让很多人从童年起就留下了美好记忆。
如今,全国的泡桐数量已近10亿株,成为我国平原绿化和速生用材林的第二大树种。这背后,著名林学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范国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将我国泡桐研究推向了国际领先水平,促进全国推广四倍体泡桐3亿株以上,也因此荣获了2018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泡桐宽大的树冠可以提供凉爽的树荫,耐火、防潮,不翘不裂的材质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特别是受到日本、东南亚等进口国的欢迎。泡桐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但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却有一种特别麻烦的常见病——丛枝病。这种病会引起幼树死亡、大树生长缓慢,被称为“泡桐的癌症”。有关专家学者们尝试过用机械除病枝、喷洒农药等多种办法,但操作性不强,防治效果不佳。
范国强教授博士后出站回到农大就开始对泡桐丛枝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当时没有平台、没有资金、没有团队,他从零做起,孤军奋战,从搭建科研平台、建立科研教学机制、招募科学助手等方面亲力亲为,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以办公室为家,范国强教授的办公室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蜗居,办公桌旁和书柜中堆满了密密麻麻的学术文献,为研究常吃住办公室,沙发都磨破了皮。在实验室、试验田、教室往返穿梭,“三点一线”是常态化生活模式。
在许多人眼中,林学专业是枯燥无味的,范国强教授却乐在其中,愿意付出一生的时间去学习、探索,30年如一日专注科研,实现了泡桐丛枝病防治等多项重大突破。范国强围绕泡桐丛枝病研究先后主持了“泡桐丛枝病发生分子机理研究”等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过20余年的研究,他和团队找出了丛枝病发生的特异基因和蛋白质,彻底弄清了泡桐丛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010年,范国强团队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泡桐丛枝病方面的研究,也带动了泡桐丰产栽培与良种选育工作的进展。范国强带领他的团队进行了多年攻关研究,建立了四倍体泡桐种质创制体系,创建了世界上首个四倍体泡桐种质的资源库;培育出了优势突出、特性优良的四倍体泡桐新品种;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白花泡桐基因组精细图谱,为国内外泡桐遗传解析提供了信息平台;创建了一套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和丰产栽培技术体系,推动了泡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确立了我国在泡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2015年,这项名为“四倍体泡桐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范国强及其研究团队的泡桐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项目的资助,他本人以第1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获授权专利15项,获得泡桐新品种权5个,培育泡桐良种10个,制定发布林业行业3项、河南省地方标准15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lant》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是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林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林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泡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等。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首席科学家、河南省第十批优秀专家、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河南省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现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一份劳动,一分收获,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是范国强坚守的人生信条。正如他荣获河南最美教师时的颁奖词所述:“你是学术大咖,更是和蔼老师,痴缠追求是科学,钟情半生唯教育;一株泡桐,光合了你的青春年华;这大地的绿色密码,藏在土里,更印在你心里。”范国强把他的才华奉献给了教育和科研事业,用自己的青春,在国家教育伟大使命征程中刻画出了一道亮丽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