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萍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很多著名博物馆值得一看,高校中“隐居”着的一批“小而精”的特色博物馆也颇有看头。 跨越千年历史的粮食生产用具、郑州产的第一批收音机、各个朝代的钱币……在河南十余个高校博物馆中,藏着不少“宝贝”,等待更多人来发现和认识。
在位于郑州高新区的河南工业大学校园内,有一座中国粮食博物馆。民以食为天,中国的粮食文化源远流长。走进博物馆,从古老的斛、斗、升、合等粮食称量器具,到泛黄的历代粮食文书,再到粮食生产加工器械的发展演变,可以了解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方方面面。
中国粮食博物馆迎来参观人员
中国高校博物馆专委会副主委、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中国粮食博物馆名誉馆长师高民介绍:“学校的前身是郑州粮食学院,在粮食文化研究方面有深厚的积淀,是博物馆建设的坚实基础。目前,博物馆设有两大展区,已收藏粮食起源、粮食生产、粮食加工、粮食流通贸易、粮食储藏储备等历代各种与粮食、食品相关的木质、金属、纸质、石器类粮食文化资料40余万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有个钱币博物馆,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中原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农业博物馆,南阳师范学院藏有一个独山玉博物馆,郑州轻工业大学建有电子科技博物馆,河南中医药大学建有中医药博物馆……一校一馆一特色,立足不同学科特色是高校博物馆的“基因”。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钱币博物馆
师高民说:“高校博物馆是根据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主题性博物馆,区别于很多公共博物馆的历史、自然主题,比较偏向科技性博物馆。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有收藏、研究、展示,藏品是基础,研究是博物馆存在发展的根本,高校具有强大的研究力量,这也是高校博物馆的最大优势,有助于其成为所在行业的文化引领者。”
建在大学校园里的博物馆,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是首要任务。最近,郑州大学地图博物馆正式开馆,这也是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地图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学院传统学科的基础优势,结合地理信息、计算机科学等新兴技术搭建起多学科交叉的桥梁,在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形成办学特色上作出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高俊说。
除了服务高校,如何让高校博物馆不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而是让更多人走进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高校博物馆的新议题。中国粮食博物馆探索“牵手”中小学,把孩子们请进博物馆参观学习,同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走出去,开展公益讲座,把粮食文化带到中小学校园。
中国粮食博物馆联合管城区外国语小学、文化路第一小学(翰林校区)、枫杨幼儿园等共同组织“节约一粒粮 ‘光盘’在行动”公益宣讲系列活动,将粮食文化的光辉历史和节粮爱粮的优良传统带进校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带着”同学们参观了中国粮食博物馆的“天地精华”和“文明之舟”展区,讲解了粮食交易中的各类计量工具和粮食文书内容。伴随着一起大声朗诵《悯农》的朗朗童音,“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观念也开始在这些小学生们的心里萌芽。
“由于面临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难题,目前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高校博物馆可通过与政府、社会组织、中小学校等合作,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利用好节假日的时间,更多地向公众敞开大门。”师高民说。同时,发挥专业研究优势多编撰相关图书,作为博物馆有力而长久的‘文化使者’,不断扩大影响。
由中国粮食博物馆馆组织、名誉馆长师高民教授主编,编撰出版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粮食史图说》,填补了我国史学空白,成为2016-2018年全国新华书店正版畅销书,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