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永乐 通讯员 刘吉磊
气势恢宏的舞狮子,高亢激越的民间小咚鼓,慷慨激昂的怀梆戏……5月13日,河南师范大学2023年文化遗产活动月启动,旱船舞、哼小车、京剧等10多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轮番上演,集中展示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众多市民和大学生参与其中。
“咚咚咚,锵……”热闹的以乐为主的乐舞小咚鼓吸引了众多学生到来,在演奏过程中,二十二套鼓乐一气呵成。一会儿短促、 高亢、激越,如江河奔腾,气势磅礴,振奋人心;一会儿节奏明快, 风趣幽默,体现了精巧、玲珑、风趣别致的特点,给人以耳目清新的感觉;一会儿锣鼓交错有致,节奏舒缓,听之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具有鲜明、优美的特色。
河师大老年大学京剧班老师王长缨演唱的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市民得到视觉、听觉享受的同时,还受到极强的艺术气息熏陶。“一般大家听到‘文化遗产’都会觉得是比较沉闷的事情,但今天的活动还可以参与其中,亲自感受,很吸引人。”新乡市戏曲爱好者赵女士认为,这样的活动能让更多人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
王长缨介绍,河师大老年大学京剧班由29名学校退休的戏曲爱好者组成,每周组织一次活动教授学生戏曲有关知识,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最开始只有几名学生到现在吸引了近300名学生,并且每年都有学生在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上获奖。
河师大2021级学生王文博表示,此前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非遗文化巡演,这次活动让他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希望校园内能多举办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在更多的大学生心中埋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据了解,本次文化遗产活动月将持续到6月10日,近一个月时间里将有30多场非遗盛宴精彩上演,不仅有精美的非遗手工艺术品展览,还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技艺,并且还可以通过非遗文化有奖竞答和非遗文化专场讲座,了解并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融入生活。”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丁永祥介绍,河师大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已经举行了18届,师生们通过与具体艺术的亲密接触,增加了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并喜欢上了这些文化艺术。这有助于他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文化遗产,让这些文化遗产面对当下的生活经验开放,而不是装进箱子,从而更好地得到传承。
近年来,该校不断探索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模式,专门开设了戏曲演唱实验班,在理论教育的同时,开展戏曲演唱研讨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马治军表示:“文化遗产活动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校美育的发展,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我校将主动承担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责任,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助力非遗文化发展。”
据了解,河南师大于2009年成立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心研究人员先后研究录制民间艺术音像资料上万分钟,收集整理民间戏曲剧本400多本,协助申报二股弦、 哼小车等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此外,2006年成立河南省首家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至今会员已经超过500人,成为学校人数最多的社团。2015年,河南师大非遗教育系列活动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被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优秀国学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