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史晓琪
前不久,郑州大学与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共建“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根据“合作菜单”,双方加紧电子信息、平板显示等领域用稀有金属特种材料铍、钽、铌、铟及其合金以及氧化物靶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校企合作必将助推我国关键金属与靶材领域实现创新发展,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出积极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何季麟说。
此次“牵手”,是我省众多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聚力创新、共生共赢的缩影。
许昌学院教师武玺旺(中)在企业生产车间指导工人解决技术难题。
问需于企,科研资源用在刀刃上
许昌学院教师武玺旺还有一个身份——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发中心主任。
作为国内超硬材料首家上市企业、产业链覆盖面最齐全的龙头企业,黄河旋风深知创新和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所以,2014年,当武玺旺作为高层次人才在黄河旋风挂职期满后,黄河旋风一再挽留他“不要走”。
学校、企业两头跑,他一跑就是十来年。“企业需要扩充产能、提升技术,高校则在人才、智力方面存在天然优势。”瞄准企业发展所需,武玺旺完成了“超细预合金粉末的开发和产业化”等多个项目的研发,参与开发的系列产品为企业增加产值3亿元以上。
特别是2021年,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原学者”郑直教授在黄河旋风建立了“中原学者”工作站,许昌学院和黄河旋风之间的合作再次升级。双方针对超硬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研发的低成本制备低密度高热导率的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0年来,双方在人才、项目、平台、成果方面共育、共建、共享,合作越来越紧密,为黄河旋风累计增加产值近9亿元。
立足实际, 量身定制合作新模式
曾经,关键的催化剂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他们只以高昂的价格卖产品而不转让技术。而今,郑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向宇带领团队发明的高性能微球型钛硅分子筛催化剂,除了成功应用在我省企业的生产线上,还在全国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得到应用,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带去一项技术,确立一个项目,搭建一个平台,解决一个难题”,为了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郑州大学从2021年起连续实施“教授团队助力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行动。截至今年1月,该校已有200个教授团队参与,对接企业超过400家,形成了高校服务企业发展的新机制,开创了校企互动、产学协同的新局面。
“为了持续推进校企协同创新,郑州大学还根据企业规模、合作深度,建立了梯度校企研发平台体系。”郑州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层次,与龙头企业联合成立研究院,开展校企全方位战略合作;第二层次,与大型企业共建研发机构,截至今年3月已建设19个,牵引社会资金8000余万元投入科技创新;第三层次,与规上工业企业共建院企研发中心,截至今年3月已建设56个,牵引社会资金3000余万元投入科技创新。
2月20日,郑直教授与中原学者工作站团队骨干成员进行研究进展交流,并作技术指导,豆文杰汇报“金刚石导热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研究进展情况。
供需对接, 让人才培养更接地气
“研二开始,我的课堂主要就在企业车间里。”5月9日,许昌学院、黄河旋风、郑州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豆文杰说。
“我在这里主要从事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这里科研氛围很浓,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豆文杰说,作为学生,能早早参与企业生产、研发等流程,会对企业面临的难题、产业的发展方向有更深入的了解,不仅能提高就业的竞争力,也锻炼了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豆文杰越来越深地感受到科研的乐趣,也收获了科研的果实。去年4月,他和老师们发明的“一种低成本制备低密度高热导率的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相关论文“界面调控实现轻质高导热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发表在材料学领域TOP期刊《Carbon Energy》上。
“到目前为止,我省已签约建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264个。”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到今年年底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将达1500个,全面支撑我省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解决产业发展难题,让更多科研成果“化茧成蝶”,助力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一对对校企“最佳搭档”,合力打造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