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华 李德平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是一条流淌着共产党人初心的精神长河,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创新研究——红旗渠精神融进教材融进课堂
“人工天河”红旗渠在修建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永远不会过时。安阳工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将其融进教材、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融进教材。红旗渠精神进教材是安阳工学院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显著成果。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编的《安阳历史文化赏析》中,单设“震撼世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章节,专题介绍红旗渠的修建、修渠的英雄模范人物、红旗渠精神等内容,是宣传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有效载体。
融进课堂。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0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安阳历史文化赏析”,红旗渠精神成为授课内容的主题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选修课为主,公共课和专业课为辅,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了“重点讲、全覆盖”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利用课堂主阵地,把红旗渠精神融入教学,既弘扬了红旗渠精神,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安阳工学院“文化育人”的教学特色。
融合融通——让红旗渠精神在心中扎根
安阳工学院以安阳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课堂讲解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教育体系。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的创新尝试。学校制作了“安阳特色文化教育”专题网站,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旗渠精神”等板块,网站教育内容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构建了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教育体系。结合“以生为本”的OBE教育理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开展“徒步行走+实地考察”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在“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云媒体和网络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同步的实践活动。每学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不同学院的学生到林州红旗渠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其他学生通过观看直播方式参与实践教学,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们实地体验红旗渠修建的艰辛,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过程,以及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激发青年学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
安阳文化展馆讲解参观照
知行合一——让红旗渠的故事在学生中传颂
在开展红旗渠实践教学活动中,师生们一路行走,一路高歌,一路宣讲,一路学习,感受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实践活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讲+教师评”的方式进行,学生们在红旗渠现场讲解修渠历史和红旗渠精神的形成过程,分享学习体会。学生王舒宁讲述了红旗渠修建中铁姑娘队的事迹。学生赵佳毅在给大家讲述了技术员吴祖太的事迹后,和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自己今后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毕业后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青春。同学们纷纷发表感言:“红旗渠精神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红旗渠精神是那股奔流的渠水,激励人心、永不枯竭的精神之源。”通过大学生自己讲述红旗渠故事,更容易引导同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激发其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未能参加现场实践的同学通过网络在线积极参与互动,一起体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初心使命也是红旗渠精神的内生逻辑。
红旗渠实践教学
培根铸魂——让红旗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弘扬
安阳工学院建设了“安阳文化展馆”,第四个展厅的内容即为“红旗渠精神”,用大量的图片、实物、影像展现了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以及“红旗渠精神”形成的过程、内涵等,行走于展馆之中,穿越时空,仍然能清晰地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增强学生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情怀。
《安阳工学院学报》专门开设“红旗渠精神研究”专栏,每期都有与“红旗渠精神”相关的文章见刊,在科研方面深入挖掘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传承传播途径等。
在学校图书馆后方,专门设置了浮雕绘画——“红旗渠广场”,以立体的浮雕真实再现修建红旗渠的艰辛不易,引导青年学子回顾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光辉历史,珍惜新时代的美好现在和未来。
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红旗渠
创造发展——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2018年12月,安阳工学院成立“红旗渠精神研究院”,积极开展校地政产学研合作;成功举办两届“红旗渠精神研究院学术研讨会”;在学生中成立“红旗渠精神宣讲团”。“红旗渠精神研究院”获选为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汇聚了一批研究人才,打造了“红旗渠精神”专题课程,使“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