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康亚飞
诸多历史荣光加身的巩义,在新发展阶段,又戴上了一个光环——河南首个“千亿县”。
奋进新时代,巩义靠什么发展,凭什么跨越?答案就藏在其“工业立市”的硬实力、“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智慧,以及“诗与远方”交融的文旅新篇中。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兴,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强调要“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强优势产业、强化基层治理、叫响文旅品牌,这三个切面,恰恰映射出巩义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选择与实践。
切面一:巩义制造铸就全国之最
回望历史,巩义一直有兴工从商之风。明清时期,富商河洛康家兴盛400多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创社队办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先河,被誉为“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新时期,“巩义造”正铸就一个个“全国之最”……这片河洛交汇之地赓续着强大的工业基因。
4月13日,在河南中孚高精铝材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一块块铝板带箔以每分钟300米的速度轧制下线。这里每年生产的瓶盖料占全国总产量的30%,全国每3个、全球每10个易拉罐盖中就有1个产自于此。
让优势产业更优、特色产业更特,“绿色”与“智造”是巩义铝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词。

据河南中孚高精铝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永国介绍,近两年企业投入6亿元推动全产业链低碳转型:炭素生产线全工序智能化控制;光伏装机容量达78MW,绿电铝产能占比提升至70%;电解槽智慧化改造后,吨铝能耗降低300度/吨;再生铝使用比例最高达85%,吨铝碳排放量仅为原铝的5%。
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在中孚实业、明泰铝业等200多家铝加工企业支撑下,巩义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铝板带箔加工生产基地,形成了从电解铝、铝加工、铝终端产品到铝再生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每年有600多万吨铝产品发往世界各地,一条“千亿级产业链”加速裂变。
切面二:细治入微让幸福满格
在巩义,“五微+”工作法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走进货场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五微工作法”的展板格外醒目。这个曾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称号的老旧社区,以“微党建、微机制、微网格、微积分、微治理”为抓手,将治理精度延伸到楼栋单元。

探索“熟人网格”、用好“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是该社区实现高效能治理的秘诀。191名党员分包2376户居民,通过“晨巡午议”机制,小事当天解决,难事不出社区。去年,社区协调加装充电桩,打造生活百味集市,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积分制”则激发了自治活力。志愿服务1小时积1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优先参评荣誉。社区1447名注册志愿者中,50人成长为微网格长,形成“党员带家庭、家庭带楼栋”的治理链条。截至目前,社区事件处置率达100%,满意度99%。

“治理不是管出来的,是共商共建出来的。”货场路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彩玲说,社区下一步将谋划把治理细微之处的事项搬到线上,通过畅通线上线下双渠道,实现倾听民声“无时差”,不断增强社区基层治理智能化、规范化、专业化功能。
切面三:叫响“诗圣故里 河洛巩义”品牌
黄河南岸、伊洛河东,双槐树遗址矗立在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的高台地上。
这座面积达117万平方米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核心聚落,不仅拥有中国最早的瓮城雏形和宫殿建筑群,更以“北斗九星”陶罐阵列和家蚕牙雕艺术品,实证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考古学家称其为‘河洛古国’,填补了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巩义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说。
距双槐树遗址仅10公里的杜甫故里,则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历史文脉。景区不仅复原了杜甫少年时期的书斋生活,还开发了“研学课程+情景课堂”模式,通过互动戏剧、诗歌朗诵等活动,将唐诗的文学价值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IP。
近年来,巩义坚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推动文旅业态升级,持续擦亮“诗圣故里 河洛巩义”文旅品牌。双槐树遗址正加快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中的博物馆和研学基地将融合考古体验、数字化展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让游客亲手触摸“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从企业到社区,从遗址到景区,巩义的三个发展切面勾勒出一幅“山、水、产、城、人、文”共生共荣的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