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高雅 实习生 张佳诺
4月5日,洛阳市洛龙区定鼎门社区的活动室里传来阵阵欢笑声。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做手工,6岁的多多兴奋地举着作品喊道:“这是姐姐教我做的小青蛙!”不远处,几位家长坐在等候区闲聊道:“孩子在这儿学知识,我们也能歇一歇喘口气了。”这是洛阳“新兴就业群体子女周末成长营地”的日常一幕。
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工作强度大、作息不规律,子女周末无人看护、缺乏陪伴成为普遍难题。今年3月以来,共青团洛阳市委联合洛阳理工学院、定鼎门社区等推出“周末成长营地”,以“高校学霸+社区资源”的新模式,为新就业家庭提供“带娃解决方案”。
该活动由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每周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课程设计融合了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色以及本地时令主题,如化学专业的学生志愿者设计“水的实验”,让孩子们在趣味操作中理解科学原理;老师们在牡丹文化节到来之际,带着孩子学习与牡丹相关的成语知识和故事。
“甚至其他社区的家长也来打听能否‘蹭课’。”一位工作人员笑道。
社区二楼的安全体验基地是活动的“硬核”支撑。“我们这里设有消防、地震、交通和卫生、成年人综合保护中心多方面的功能体验室,以及一个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中心,孩子们通过VR虚拟体验的方式走入这些体验室,学习掌握到相关的安全知识。”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课程比单纯说教更深刻有效,我们孩子在游戏中也学会了自我保护。”家长李女士欣慰地说。
课堂外,社区的“增值服务”同样暖心。家长等候区的“青年就业导师驻场咨询”服务,为家长们提供职业规划建议。“以前总觉得社区是办事的地方,现在更像一个家。”一位单亲妈妈坦言。大学生志愿者小王则感慨:“我们用专业知识带孩子们看世界,他们也教会我们责任与耐心。”
“基层治理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定鼎门社区工作人员说。近年来,社区针对新就业群体推出“暖心驿站”,提供饮水充电、临时休息等基础服务;而“周末成长营地”的诞生,将服务从“物质帮扶”迈向“精神共育”。“这些家庭为城市奔波,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社区的主人。”
“社会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需要让更多金点子‘从群众中来’,更多好政策‘到群众中去’。此次活动正是多元协同治理的生动实践。我们积极搭建平台,联合各方力量,鼓励社会组织、高校等参与其中。未来,我们还会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让更多青年参与社会治理。这不仅是助力新就业群体,更是提升城市温度,推动基层治理迈向新高度的关键一步。”共青团洛阳市委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
让城市更有光的,是照亮每个角落的萤火。从一杯热水、一张休息椅,到一节手工课、一次安全教育,洛阳的探索证明:基层治理要让每一个群体“看见”。当外卖骑手的孩子骄傲地说“我的妈妈是城市超人”,当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中读懂“家国情怀”,当社区成为多元群体交融的“温暖接口”——这便是城市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城市的温度,藏在那些被倾听的需求里。”正如一名青年志愿者所言,这场“带娃实验”的终极目标,是让所有人相信:无论来自何方,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