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吉小平 通讯员 刘勇
清明假期,在洛阳市老城区洛邑古城景区内,身穿汉服的游客穿梭于红墙黛瓦之间,呈现出一派“衣冠上国”的盛景。
而在一年前,这里曾因汉服租赁价格不透明、化妆品混用等问题频遭投诉。如今,这一文旅新业态的蝶变,离不开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检察院的司法守护。
去年4月,游客李女士在洛邑古城附近一家汉服店租借服饰时遭遇“价格陷阱”:原本标价68元的汉服租赁,结账时却被收取了168元。
“店家说头饰、化妆是额外服务,可价格表上根本没写。”李女士的投诉并非个例。彼时,老城区检察院“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一个月内就收到多起类似举报。
“当时我们走访了应天门景区旁一家网红汉服馆,发现儿童化妆台上赫然摆着成人粉底液。”检察官王珂丽回忆。更令人担忧的是,调查显示,辖区超30%汉服店存在化妆品进货记录缺失,某商家甚至使用已过期两年的眼影盘。
为此,老城区检察院抽调干警成立专项办案组,联合区市场监督部门对洛邑古城、天堂明堂等热门景区周边50家汉服店开展排查。其还通过发放1000份消费者问卷、调取12315平台数据,梳理出“价格不透明”“化妆品混用”等四大类问题。一份长达40页的《汉服行业社会分析报告》直指监管盲区,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去年7月,老城区检察院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检察建议,要求限期整改。区市场监管部门随即启动“百日攻坚”行动:约谈商户800余家,查处违规店铺51户,在景区设置40块“消费提示牌”。针对某连锁汉服店反复使用“三无”化妆品问题,检察机关召开公开听证会,现场播放暗访视频,促成商家签订整改承诺书。
办案组创新运用“大数据+网格化”,将多次被投诉商户纳入重点监测名单。通过小程序开通实时投诉通道,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商户信用评级、历史投诉记录。
“以前纠纷多因口头约定,现在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丽景汉服店主赵先生,展示着行业协会制定的《汉服租赁协议》。这份由检察机关指导编制的合同范本,明确标注服务项目、赔偿标准等12项条款,已在全区汉服相关商户推广使用。
老城区检察院海推动建立“检察+文旅+市监”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出台《文旅市场联合执法细则》。去年国庆前夕,三部门开展“汉服妆造安全”专项行动,抽检化妆品286批次,下架不合格产品47件。
“现在进货要查验‘三证’,虽然流程严了,但生意更红火了。”汉风汉服体验馆负责人说。
目前,经过整治,老城区汉服产业实现华丽转身,消费者满意度从63%跃升至92%。
“司法守护既要‘治病’更要‘护航’。”老城区检察院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汉服产业链延伸中的新问题,探索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机制,让法治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硬核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