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雪婧
4月2日,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河南农业大学召开。会上,周卫院士受聘为实验室主任,孙其信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
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南科技学院,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重组而成,是我国唯一围绕这一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今后,实验室立足全球最大的小麦玉米周年两熟区,聚焦世界作物科技前沿及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攻关,将为河南乃至全国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持。
推进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院士、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等11名院士和4名国内著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听取了关于实验室建设方案和研究进展的汇报,并对未来建设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已连续7年超过1300万斤,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8500万亩,占全国总产的28%,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玉米播种面积常年在6500万亩,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人粮仓、世界厨房。
“未来,实验室将面向国家和国际粮食生产的关键需求,围绕适配性突破品种选育、耕地健康保育、绿色智慧高效生产技术等核心问题开展攻关。”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岳杰勇介绍,从智能品种设计、耕地健康保育和绿色高效智慧生产三个方面,开展有组织、大团队联合攻关,揭示小麦玉米两熟绿色高效协同增产的要素和协同机制,创新粮食作物产能持续提升理论与技术,着力打造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建成粮食高效生产重大理论和突破性技术创新高地,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整体提升我国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在致辞中表示,实验室建设通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发挥三校联合共建的优势,强化跨校、跨学科、跨行业的深度协同创新,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助力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