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团队扎根五指山,以数字技术守护非遗根脉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5-03-26 12:55:14

  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牛头村,72岁的黎药传承人王阿婆摩挲着新设计的黎锦纹样药香囊,眼眶湿润:“这些孩子把药方存进了‘铁盒子’,再不怕失传了!”她口中的“铁盒子”,正是郑州大学“黎脉团队”开发的区块链存证系统。这支由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牵头,联合药学院、商学院等8个学院学子组成的队伍,两年间往返豫琼两地9次,用数字技术守护138个濒危黎药秘方,立志为乡村振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发挥青年力量,展现郑大青年学子的担当。

  “阿婆藤篓里的手稿被虫蛀得千疮百孔,年轻人宁去三亚打工也不愿学药。”团队队长、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学生张庆泽回忆初到牛头村的场景。这支跨学科团队在导师团队指导下展开行动:药学院学生整理古籍残卷,商学院成员设计产品矩阵,水利专业学子调研黎药灌溉系统。“为记录采药路线,我们在山洪后踩着泥泞进山,裤腿里进了蚂蟥。”队员谌松委展示着布满折痕的调研笔记,页脚还粘着干枯的黎药叶片。

  面对黎药传承危机,团队依托郑州大学区块链实验室,将药材性状、炮制工艺等十万条数据上链存证。“看到AI复原的3D黎药动画,阿婆颤抖着说‘山神记得我们’。”技术组负责人尚佳艺介绍,系统已收录42种濒危黎药信息,村民扫码即可查看药材生长全周期影像。

  在郑州大学的支持下,团队打造“黎灵”“药娃”虚拟形象,开发非遗盲盒:木盒烫印甘工鸟图腾,内置黎药标本与手绘药方卡,扫码可听郑大学生录制的采药民谣。返乡青年小林展示着盲盒包装:“郑州大学LOGO和黎族纹样并列,既是文化认证,更是品质背书。”

  从郑州大学实验室到五指山雨林,这群学子用脚步丈量非遗保护之路。正如水利与交通学院带队老师曹欠欠所言:“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青年用科技浇灌文化根脉的实践。”如今,牛头村新增3个草木染作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下,续写黎药新篇。(通讯员 任怡)

责任编辑:史晓琪
广告 x
相关推荐
评论(0)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