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通讯员 杜盈初
针对困扰烟草产业多年的烟秆机械化清理难题,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平顶山学院吕青青博士团队联合河南义隆电动机械有限公司,历经半年攻关,成功研发两款烟秆清除粉碎收集一体机,在平顶山烟区示范应用中实现作业效率显著提升,为破解产业“卡脖子”问题提供了科技方案。
“作为烟草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烟秆清理长期依赖人工拔除,不仅效率低下且易损伤土壤。”据吕青青介绍,吕青青团队联合机械工程、农业工程等领域专家团队,建立“实验室+田间”双测试体系:在材料实验室,运用万能试验机对烟秆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和剪切强度进行了精确测量;同时,服务队还模拟了不同湿度、温度条件下烟秆的力学性能变化,为机器的适应性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田间测试中,服务队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记录了烟秆在实际作业中的受力情况。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服务队发现烟秆的力学性能在不同生长阶段和土壤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发现为机器的智能化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基于测试数据,服务队与企业工程师紧密合作,对烟秆清除粉碎收集一体机的关键部件进行了重新设计与优化。在拔杆装置方面,服务队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力调节系统,能够根据烟秆的力学特性自动调整拔杆力度,既保证了拔杆效果,又避免了机器过载。在粉碎装置方面,服务队设计了一种多级粉碎刀片结构,能够将烟秆粉碎成不同大小的颗粒,满足后续资源化利用的需求。
在机器初步设计完成后,服务队多次带领企业技术人员到烟田进行实地测试。测试地点选在了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多个烟草种植基地,这些基地的土壤条件和烟草品种具有代表性,能够全面反映机器的实际作业效果。服务队还对机器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进行了全面评估。通过连续多天的田间作业测试,服务队发现机器的关键部件在长时间运行后会出现磨损现象。为此,服务队与企业合作,选用了更高强度的材料,并对易损件进行了优化设计。
除了机械设备的研发,服务队还为企业提供了烟房烤烟技术的指导。通过对烤烟过程中温度、湿度的精确控制,服务队帮助企业提高了烤烟的质量和产量。服务队还为企业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确保技术的可持续应用。
经过数月的努力,平顶山学院科技特派员服务队与企业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研发烟秆清除粉碎收集一体机两款,在多个种植基地进行了测试推广,效果理想。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作为科技特派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吕青青表示,团队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让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田间,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