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创新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创新为魂、伴创新而生、因创新而盛、靠创新而强。
45年改革跨关过坎,45年开放成就辉煌。三门峡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突出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转型创新为突破口,坚定不移走好绿色转型、创新驱动这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已由建市初期的豫西小城崛起成为现代化新城,正朝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引领城市、省际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一路高歌。
“新”向荣 大河浪头写风流
三门峡是黄河入豫第一站,也是因坝而生、因河而兴的一座新城,只有创新才能迎头赶上。
今年以来,三门峡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委主要领导调研指导三门峡时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新驱动,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指示要求,开启现代化三门峡建设新征程。
坚持把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作为“首位战略”,按照“转机制、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优生态”创新路径,扎实推进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全市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创新平台不断壮大、创新人才加速会聚、创新共识更加凝聚、创新氛围愈发浓厚。
一是打造高能级平台。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与何季麟、李永舫、柴立元等25名两院院士合作,落地NPR新材料、钼清洁冶金与高纯材料等7个高水平项目,该市成为“关键金属高层学术论坛”永久举办地。宝武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中国铜箔谷“一院五中心”、河南省矿物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成投用。河南省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中试基地、河南省砷基新材料中试基地等2家省级中试基地实体化运行。独立设置本科院校获准为省管高校,今年有望通过教育部审批。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689个。
二是引育高素质人才。拓展“1+8”人才政策体系,累计实施人才项目142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四批251个,柔性引进院士57位。探索“飞地孵化器+异地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模式,在北京、西安各挂牌“人才飞地”3个。结合产业需求,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园区内师生达5万余人。
三是推进高效能转化。坚持实验、中试、孵化等一体化推进,市级“智慧岛”实体化运行,运营管理启点产业园、星火科技园等5个产业园,孵化面积达6.87万平方米。一县(市、区)一“双创”基地实体化运行,渑池、灵宝、示范区、开发区建成省级“双创”孵化载体,已孵化出中云科技等70余家企业。上半年全市科技支出同比增长70.5%,高于全省39.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今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将达2.4%以上。创新发展成为现代化三门峡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
“河”常清 生态底色美又靓
大天鹅翔集,小秦岭巍巍。年年冬季一万多只大天鹅来越冬,让三门峡成为全国大天鹅最多的观赏区,而小秦岭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案例也入选联合国案例。这些都是三门峡多年来坚持绿色发展,努力打造生态强市的最好诠释。
黄河流经三门峡206公里、形成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湿地面积2.85万公顷,分别占河南省的28.9%、25.9%、42%。
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三门峡步履不停,深化“十百千万亿”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8条黄河一级支流实现“清水入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线贯通,千里城市绿廊生机盎然,30亿立方米库区泥沙综合利用探索新路。
坚决抓好污染防治。加力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动”,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截至11月4日,空气优良天数224天、排名全省第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总达标率稳定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
持续推动降碳减碳。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严控“两高一剩”项目上马,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62.8%。以绿色化改造为重点,实施“三大改造”项目905个、覆盖率超过98.7%,改造后企业碳排放减少30%。全市林地总面积达912.76万亩,碳汇能力持续提升。
“文”相融 培育经济增长极
2023年11月23日,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启动,这是三门峡抓住机遇、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策划。文旅产业是高聚合力、高粘结力的复合型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不可替代,成功引爆天鹅季旅游,将会带来强大的辐射效应。
三门峡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整体布局、系统推进、全域提升,主动与西安、郑州、洛阳等地的大型文旅公司、旅行社合作,借势借力、引流蓄势;全力做好仰韶文化考古挖掘和研究阐释,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实体化运行,仰韶论坛永久落户三门峡市,“庙底沟之花”闪耀央视春晚。加快推进仰韶文化“七个一”工程建设,仰韶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被成功列入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库,仰韶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及信息化工程、仰韶文化国际研学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提升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分步实施总投资68亿元的函谷关历史文化功能区提升工程,着力实现景区内涵、周边配套、产业融合、品牌效应全面提升。打造三门峡大坝治理文化旅游区。充分利用中流砥柱、大禹治水等文化元素,加快三门峡大坝、砥柱干部学院、黄河治理博物馆、三门峡滑雪场、大禹文化公园、角古东街区等“一坝一院一馆一场一园一街区”建设。
为了适应游客需要,提升城市功能,新建成现代服务业开发区10余平方公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围绕大力发展城市生活、生产服务业,持续改造提升梦之城、万达等核心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打造“购物+休闲”“社交+健康”“餐饮+文化”等消费场景。
“山”更绿 用青山换“金山”
为了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三门峡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以坚定的态度,雷霆的力度。痛下决心,全力推进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深入开展矿山综合整治“秋风行动”,将中央环保督察历年反馈问题、黄河警示片反馈问题、审计和督查反馈问题一体部署、一体整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2.36万亩矿山修复任务已大头落地,2024年底前将实现全面清零。
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闭封堵坑口1070个,处理矿渣2586万吨,拉土上山6.07万车70.9万立方米,栽植苗木80.7万株,撒播草种1.46万公斤,推动人工治理恢复面积143.5万平方米,实现了从满山斑秃到山谷绿林的神奇蝶变。
陕州区王家后乡对煤矿、铝土矿开采区进行复垦复绿,对历史遗留无主矿区、废弃矿区全部开展平整土地、恢复植被等工作,使昔日的矿山在每年春天绽放出浪漫的十里桃花。渑池县绿色矿山建设不仅实现覆土复绿,还进一步美化环境,推动韶山从荒山秃岭披上绿色盛装,成为网红打卡地。
一座座矿山治理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三门峡的生动实践。
“农”特色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全市脱贫户、监测对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3.7%、19.8%,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突出“特色+特质”“产业+就业”,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果、菌、药、烟等特色产业产值占一产比重超过87%,地理标志产品20个。连翘种植面积、产量全国第1,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全省第1,食用菌产量全省第4。加快推进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灵宝市东寨村、陕州区城村、湖滨区大安村、示范区后地村等4个示范村为引领,带动沿黄6个县(市、区)16个乡镇90个行政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示范带。
银河星光落天下,黄河奔流向大海。三门峡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新驱动,锚定“两个确保”,抓实“十大战略”,纲举目张抓经济,项目为王抓投资,把握关键保稳定,夯实基础强党建,推动现代化三门峡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力量。
鼓动创新双翼
奏响项目高歌
办好民生实事
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全面服务支撑现代化三门峡建设
义马市 向“新”向“绿” 砥砺奋进
渑池县 砥砺奋进勇攀峰 务实创新展宏图
湖滨区 锚定发展高质量 绘就湖滨新图景
陕州区 踔厉奋发 勇毅向前
灵宝市 豪情满怀勇出彩 实干笃行争百强
卢氏县 换道领跑 零碳发展
三门峡高新区 改出新动能 拼出新气象
三门峡经济开发区 改革赋能 创新驱动 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