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河南日报》01、09版
时光的表盘之上,总有一些耀眼时刻,标注历史的进程。
1978年—2023年,时间走过45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位于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郑州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映射出中国改革开放45年的壮丽图景。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郑州在迭代成长——
建成区面积从60多平方公里扩大至近1400平方公里,总人口从437.9万人增至近1300万人,城镇化率从32.4%提升到79.4%。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经济体格”块头大起来、筋骨强起来。1978年,郑州经济总量仅有20.3亿元;1990年,GDP突破百亿元大关;2003年,迈入GDP千亿元行列;2018年,成功实现“GDP破万亿元、人口破千万、人均GDP破10万元”三大突破;2022年,GDP达到1.294万亿元。
2023年前三季度,郑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全省第一,扛起了“郑龙头”勇挑经济发展大梁的使命担当。
郑州在不断超越——
从普铁时代的“十”字形交会到高铁时代的普铁、高铁双“十”字形交会,再到速度经济时代的“米”字形快速铁路网;从郑州机场到“空港新城”,在不断厚植交通区位这个“最大优势”的过程中,郑州成为全国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空港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从60多米高的二七塔到郑东新区280米高的“大玉米”、285米高的“双子塔”,城市天际线拉高了,一个个商圈串起城市消费新图景。
从省会城市到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再到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新一线城市、特大城市,荣膺全球经济竞争力城市百强、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百强,“郑龙头”“郑中心”“国际郑”成为这座城市新的代名词。
郑州在加速崛起——
新的战略定位,新的使命担当。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赋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叠加”,郑州都市圈成为全国第10个获得国家复函的都市圈……郑州正越来越多地担负起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重任。
郑州在向新向强——
郑州西郊,有条路叫棉纺路,印证着郑州轻纺工业的往昔辉煌。改革开放45年,曾经“纺机一转,全国穿暖”的“轻纺城”已渐行渐远。如今,郑州正在加快培育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拥有超百亿级企业17家,各类经营主体近200万户,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奋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算力之城、超充之城、钻石(超硬材料)之城、量子之城。
开放发展已成为郑州的鲜明标识和亮丽主色。抢抓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共建“一带一路”机遇,郑州以做优做强物流枢纽为突破口,创新推动“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个方面协同发展,拓展开放空间,从内陆城市走向了开放前沿。
向改革创新要未来。郑州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打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的组合拳,高起点规划以郑东新区全域260平方公里为支撑的中原科技城,推动河南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打造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加速推进中原医学科学城在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着力引进大院名所、科技型“头部企业”、省内外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团队,积极参与构建“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让科技创新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总目标,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加快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国际化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努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起高峰。
每一次历史性的抵达,往往也意味着开创性的进发。
时间,开启新的书写;郑州,翻开新的华章。
奋斗赋予时间以意义。改革开放45年,郑州发生了什么?
郑州在“变大”。建成区面积从60多平方公里扩容至近1400平方公里,总人口从437.9万人增至近1300万人。郑州在“变强”。经济总量从20.3亿元跃升至近1.3万亿元,由省会城市发展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扛起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重任。
张文举 摄
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有了新的代名词:“郑龙头”“郑中心”“国际郑”。
回望过往,时间坐标上镌刻下熠熠闪光的发展印记;立足当下,中国式现代化郑州实践奋力推进。
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总目标,郑州以竞进状态、拼抢姿态加快“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向世人讲述中原更加出彩的新故事。
改革创新攀高峰
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项目开建,中原纳米酶实验室揭牌,华兰生物研究院揭牌,安图生物诊断仪器产业园投用,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建设工程开工……2023年金秋十月,不到半个月时间,郑州创新大棋局上接连落下“新子”。
这是缩影!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牵引下,郑州创新发展蹄疾步稳。
这是取舍!郑州立足长远,力挺科技创新,把最好地段用于建科技城、最优越环境留给科研人员、最精干队伍服务科学家。
今日之郑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科技创新,都需要科技创新,都渴求创新人才。
以郑东新区全域260平方公里为支撑,中原科技城与河南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这个创新之“核”,足够大,也足够硬。
这是一座被寄予厚望的“科技之城”。中原科技城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主平台和主阵地,是构建“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的关键支点。
目前,中原科技城已累计招引项目410个,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179名,集聚近600家高新技术企业、逾千家科技型企业、超万家科创企业,建立了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入驻了一批省实验室,全力打造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高峰”和“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深入推进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郑州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一组组不断刷新的数字,标注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跃迁刻度。
获批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建成投用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和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多个,布局18家高能级平台机构,引进6所一流大学研究院,一批省实验室、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相继建成,各类各级研发平台数量达4620余家,成为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徐聪 摄
智能手机产量约占全球1/7,宇通客车产量约占全球1/8,速冻食品占全国市场60%以上,气体传感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75%,中铁装备盾构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郑煤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拥有年营收超百亿元企业17家,各类经营主体近200万户,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14条产业链,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郑州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让更多产业产品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7%,全市技术合同年成交额突破5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近70%,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271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100家,各级“专精特新”企业3434家,全球“灯塔工厂”2家,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
持续实施“郑州人才计划”“青年创新创业行动”等,形成了全视角引才、全链条育才、全方位用才的新格局,人才总量增至240万人、在郑院士75人,每年近20万名大学毕业生来郑留郑工作,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4.7岁,城市年轻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五。
加快改革步伐,厚植创新沃土。创新发展已成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新质生产力也在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开放发展立潮头
仰望苍穹,一架架全货机引擎轰鸣、频繁起降;俯瞰大地,一趟趟高铁和国际货运班列风驰电掣、呼啸穿行;聚焦网端,E贸易数据闪烁跳跃、跨境流动……
这是如今郑州开放发展的现实剪影。
郑州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交通区位优势是其最大优势。厚植这个“最大优势”,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成为全国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和空港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无“边”无“海”,妙招出彩。抢抓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共建“一带一路”机遇,郑州搭建起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路子。年进出口总值占全省超七成,连续11年位居中部城市第一。
“空中丝绸之路”强基扩面、越飞越广,在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带动下,郑州机场获批第五航权,开通货运航线51条、客运航线210多条,年货邮保障能力跃升至110万吨,货运规模跻身全国6强、全球40强,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客货运航线网络。
“陆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越跑越快。获批建设中东部地区唯一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构建了以欧洲方向为主、中亚和东盟方向为辅的“21个境外直达站点、9个出入境口岸”的国际物流网络,境外网络覆盖欧亚40个国家140余座城市,打造出“数字班列”“恒温班列”“定制班列”和“运贸一体化”等特色名片,推动中欧班列(中豫号)累计开行突破1万列。
“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越来越便捷。郑州是跨境保税零售进口“1210”海关监管模式的诞生地、跨境“O2O”自提模式的发源地和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药品试点,率先在全国开通“9710”“9810”出口模式、探索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等模式,打通了“买全球、卖全球”完整链条,开通跨境电商专线包机,跨境电商业务辐射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越来越畅达。依托多式联运,与青岛、天津、连云港、宁波等沿海港口高效对接,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借海出港、一单到底、货通全球。
过去门户在沿海,如今门户在“身边”。郑州拥有航空、铁路2个一类口岸和2个综保区以及9个功能性口岸,开通运营第四个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成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城市。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推进系统集成制度创新,形成31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50项、全省首创79项,1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郑州片区挂牌以来实有企业9.7万家、新注册企业8.9万家。
开放发展已成为郑州的鲜明标识和亮丽主色。好消息不断传来:《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全国第10个获得复函的都市圈规划,“郑卢”客运航线、济郑高铁全线开通在即……
越开放,越发展;越开放,越出彩。坚定走好“枢纽+开放+产业+平台”发展路子,郑州加快建设开放高地,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幸福生活有质感
一座幸福的城市,必有温暖明亮的民生底色。
“人民城市为人民。”郑州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便捷交通支撑幸福。郑州地铁10号线来了,“轨道上的都市”提速建设,郑州地铁运营线路达到9条,线网运营里程261.17公里,居全国第13位;绕城高速开启“免费时代”,立交桥、高架桥纵横交错,“米”字形高铁网铺就,空中航线密织,人畅其行、说走就走。
公共服务承载幸福。坚持拿出70%以上财力改善民生,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便民服务、健身服务、健康服务……家门口,15分钟一个幸福“圈”;深入推进城市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在家“住院”也能享医保;探索“1米高度”适儿化改造,推进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互联互通、医养结合、数字赋能、居家延伸,强化全生命周期保障;分类别分层次改造老旧小区、“忧居”变“优居”,“工业锈带”变身“城市秀带”“生活秀场”。
数字治理提速幸福。秒速提公积金、领取契税补贴、孩子入学报名、智能停车……动动手指尖,诸事“郑好办”。“城市大脑”赋能“智慧郑州”,“郑好办”APP已上线政务服务及便民服务事项超过2500项。
基层治理夯实幸福。“一格管全面,一屏观全域,一网统全局,一线通上下,一键全处理。”郑州创新探索实践党建引领推进网格化基层治理,积极构建具有郑州特色的网格化、网络化、智能化、法治化、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由“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抓实“五星”支部创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生态文明增色幸福。郑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1.6%,建成各类公园游园1200多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平方米,沿黄生态廊道给母亲河“镶”上“绿飘带”,成为长江以北首个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省会城市。
文化发展涵养幸福。览天地之中,感知大河文明璀璨;溯华夏之源,见证煌煌文脉赓续。聚焦兴文化,郑州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擦亮“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华文明主题乐园项目,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竖起文化新地标,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活起来”,让人们更好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城市即人。”城市发展向来与人们幸福息息相关。时代向前,郑州向上,生活向好。
改革开放45年,郑州之变,写在奋进时光里,印在人们笑脸上。
波澜壮岁欣回首,初心不改又续征。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把握,是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发展攀高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45年来,斗转星移,沧桑巨变。这变化,写在奋进的时光里,写在每一个国人的人生里。
那么,在不同人的眼中,改革开放究竟意味着什么?让我们走近一个个人物,倾听他们的讲述。在一个个人生故事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的力量,更能“窥见”时代发展的步伐。
郑州航空港首席顾问约翰·卡萨达
十年奋飞崛起空港新城
□本报记者杨凌赵同增
“10年间,我已记不清到郑州航空港的次数,但每次来都有新的惊喜!”被誉为“全球航空经济第一人”的航空大都市理论模型创立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郑州航空港首席顾问约翰·卡萨达,十年如一日关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与建设,对郑州航空港的巨大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间。
2013年3月,郑州航空港成为全国唯一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航空经济先行区。10年多来,郑州航空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全省平均增速2倍以上,探索出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路径。2022年,郑州航空港地区生产总值达1208亿元,是2012年的5.9倍,年均增长14.1%;工业总产值完成5358.4亿元,是2012年的4.3倍,年均增长17.2%;进出口对全省贡献率达6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省80%以上。郑州航空港已成为引领带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发展的强大引擎。
约翰·卡萨达表示,作为河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郑州航空港实现了港、产、城的同步推进建设,放眼全球看,这也是很了不起的成绩。重要的是,郑州航空港没有仅仅停留在电子信息产业,而是不断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作为落户郑州航空港的重点企业,富士康也在不断多元化发展,今年年初在郑州成立的“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就是很好的证明。
在约翰·卡萨达看来,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奠定了郑州航空港前十年得以集聚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如今,交通区位这一郑州航空港的“优势基因”也正在不断得到强化。
高铁郑州航空港站已经建成,南区还有正在建设中的郑州国际陆港,待多式联运体系完全建成后,这里将拥有全球罕见的交通、区位优势——约翰·卡萨达认为,郑州正处在“最好的时代”。
“前十年的发展中,可以把吸引制造业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而未来十年,要把主要精力从产业转向城市,要思考如何让这里更富温情,如何打造一座绿色、生态、宜居的城市。”约翰·卡萨达说,郑州航空港将来要打造的,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城市,而是一座生活和商业服务元素集聚,拥有优质生活环境的宜居新城。
郑东新区规划建设亲历者周定友
见证一张蓝图绘到底
□本报记者李林
11月12日,透过穹顶的玻璃窗,冬日暖阳幻变的光影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大厅里舞动。郑州市郑东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周定友的身影由光束里匆匆闪过。
这是他第N次与会展中心“相见”,而他们的“初见”十分与众不同,那时的会展中心还是“躺在”图纸上的、长短不一的线条。
2001年的周定友,还在日本一家国际知名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内忙碌,但国内加速迈进的城镇化脚步,将他的身份迅速转换成为中国中部蓄势待发之城——郑州规划建设郑东新区的亲历者。
“2001年,通过国际招标,我所在的日本黑川纪章设计事务所的设计方案胜出,那时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出的郑东新区已跃然纸上。”周定友说,出于对这座未“出生”就自带国际范儿光环新城的向往,次年他以“引博”身份任职于郑州市规划局,主要负责郑东新区规划,从此与新东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3年1月20日,伴随着冬日的寒风和热望的目光,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第一根基桩轰然入地,自此拉开了郑东新区建设的帷幕。不久后,周定友正式任职于郑东新区管委会,一路见证了郑东新区“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区、十五年树样板”的发展历程。
20年后的今天,一座气势恢宏的现代化新城已在中原大地傲然挺立,不断书写与演绎着精彩的中原“城事”和伟大的时代传奇。而对于周定友来说,他的脑海里还是会常常出现2001年第一次从卫星图片上看到郑州东部的那片空旷却萌动的土地。
“郑东新区浓缩了中国时代发展的重大特征,它的传奇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与执着。”周定友几乎对郑东新区所有的道路、桥梁、楼宇都十分熟络,从铅笔画出的线条,到钢筋固定的水泥,他是少数能够见证全过程的人。
亲历一座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平白到繁华,周定友总爱到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走走。“独一无二的水泥外立面、最大化引入自然光的穹顶……这些设计在20年前就具有强大超前的生命力。”周定友说,建筑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如同改革开放,具有向前奔跑的激情与活力!
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宏云
一到中原生“聚变”
□本报记者杨凌赵同增
你可知,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与服务提供商,在河南的发展速度有多快?
2021年11月5日,超聚变正式落地河南;同年12月18日,设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华中制造基地顺利投产,首台服务器下线,形成规模量产;2022年实现产值235亿元,居国内服务器市场份额第二位,已成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超聚变的快速发展,要感谢河南优良的营商环境。”该公司董事长刘宏云告诉记者,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先进计算产业链发展,将其列为全省重点培育的产业之一,河南发展潜力巨大、市场空间广阔、应用场景丰富,是一片适合超聚变快速茁壮生长的“沃土”,让超聚变坚定了扎根中原、服务全球的战略构想。
“聚变”,还在继续。
在产业方面,超聚变华中供应中心配套逐步完善,公司60%—70%制造能力布局河南,实现EMS制造服务本地化。
在布局河南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成立了安全与软件创新中心和超聚变数字转型研究院,同时将自身能力输出,汇聚生态伙伴共同研究产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软件方面,超聚变推出服务器操作系统,填补了河南省在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方面空白,进一步提升超聚变在算力领域的战略韧性,助力加快河南算力产业的发展。
在服务方面,超聚变在郑东新区建立了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在航空港区建立了全球备件服务中心,支持海外9大自建“国家仓”以及60个无子公司客户备件业务,覆盖全球重点城市,实现4小时备件交付,可随时响应客户需求。
“让算力更好地服务您!”刘宏云表示,超聚变将围绕算力基础设施与算力服务两个战略方向持续发力,保持河南先进计算产业的研发水平,推进河南智造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同时,全力推进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算力产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扎根河南、参与到全球算力产业发展中。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院长白仲虎
家乡的发展就是机遇
□本报记者张建新王延辉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郑州人,每次回到郑州,都能感受到它的朝气和变化!”“家乡的发展就是我们的机遇。”怀揣着报效家乡的抱负,58岁的白仲虎回来了。
今年8月份,他受聘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院长。这所学院是在原中州大学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20世纪90年代,白仲虎从郑州飞赴英国留学读博。“当时的郑州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也不太方便,民航路是市区通往机场的唯一公路。现在的郑州,处处充满了活力,交通四通八达,发展日新月异。”他深有感触地说。
在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白仲虎又分别在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后,2012年他作为国家特聘专家回到国内,曾任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发酵工程、合成生物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医疗器械的研究。
“近年来,河南省和郑州市对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高度重视,高校结构布局、学科学院、专业设置‘三个调整优化’扎实推进,大力实施项目人才‘双招双引’,创新发展全面起势。”白仲虎坦言,“如果没有参与到家乡发展中,对我而言也是一种遗憾。”
正是看到了郑州的飞速崛起和未来机遇,白仲虎毅然回到郑州、回到家乡,“郑州是一座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城市,这里有我们施展抱负、成就梦想的广阔舞台。”
受聘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院长三个多月来,白仲虎异常忙碌,推动学校发展综合改革,积极筹建电子信息、双碳经济等四个研究中心。
“受聘为院长,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白仲虎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推动学院深化产学研结合,持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深度融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打造学科优势,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力争将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建成对地方发展有突出贡献、在省内有突出地位和作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哈萨克斯坦国家经理苗原
民族客车“行走”世界
□本报记者杨凌
对于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哈萨克斯坦国家经理苗原而言,2013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当年,有着俄语专业背景的他背着背包来到哈萨克斯坦,却发现街头巷尾大多是欧洲、日韩的客车,中国客车并不被当地市场认可。
“尽管我们当时在哈萨克斯坦有一定的销量,但人员、配件等资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1月20日,苗原告诉记者,“当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转变这种不利的局面。”
深入、真诚地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关键的是让客户看到,不管3年还是5年,我们一直都在,会竭尽所能为客户提供支持。”随着宇通对中亚市场的持续投入,配套的常驻业务和服务团队、配件、培训、运营、后期服务等一系列措施的跟进,客户开始认识到,宇通不同于其它只卖车的企业,而是秉持长期主义,真正愿意深耕市场,将客户当作合作伙伴,寻求更加长远的发展。
通过几年如一日“润物细无声”的真诚服务和沟通,客户心里的坚冰终于开始融化——
2019年,阿斯塔纳的客户在经过细致考察和试用后,一次性采购了100辆宇通E12纯电动客车投入公交运行。
不仅是销售客车,宇通还在当地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了KD工厂,客车产能每年可达1000辆左右,为当地公共交通行业间接创造就业岗位5000多个。目前,该工厂已成为当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客车制造工厂。
一个小小的背包,“背来”了一个日渐完善的大市场,见证了一颗坚毅的种子到一片广袤葱郁森林的转变。正是因为宇通人的长期坚守和开拓,让宇通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引领者和新典范。
苗原告诉记者,截至今年上半年,宇通已累计出口各类客车超90000辆,全球占有率超10%。特别是新能源客车领域的前瞻布局,让宇通实现了产品和技术的持续领先,在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批量销售并实现良好运营,助力全球新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宇通新能源客车已累计推广超17.5万辆,产销规模全球领先。
重大项目既是改革开放结出的“黄金果”,也是检验改革开放成效的“试金石”。
近年来,郑州市牢牢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开足马力拼经济,全力以赴求突破,项目建设呈现强化创新引领、坚持链式思维、助推集群发展、抢滩未来产业等鲜明特色,并借此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使之成为全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力推手。项目为王拼经济,郑州,“风景”这边独好。
中原科技城
科创之花“郑”绽放
□本报记者李林 本报通讯员郜媛
新近,华兰生物研究院正式揭牌。这是中原科技城内不断绽放科创“花朵”的又一见证。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将中原科技城作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主平台。
2023年是中原科技城成立的第三年。三年来,中原科技城累计集聚国家创新平台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部(委)重点实验室16家、省重点实验室54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0家。
“仅去年一年,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5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96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近70亿元,同比增长181.2%,科技创新空前加强。”中原科技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3月,中原科技城与河南省科学院联合举行了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暨“人才强院年”启航仪式,与武汉大学校友半导体专委会等22家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签约,推动长江量子、金融信创生态实验室等项目加快落地中原科技城。
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京东、海康威视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在中原科技城纷纷落地布局;北科生物、华兰生物等14家生物医药头部企业,谋划搭建中原科技城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
华为中原总部、中原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体封顶,中原科技城智慧产业园等“四梁八柱”项目加快建设。
高标准打造河南省区块链产业园、中原数据要素产业园、58科创数字经济产业园等5个“拎包办公”产业园,推进建设商用密码产业园、粤浦白沙科技创新港等18个专业园区。
同时,伴随墨子实验室、中州实验室、黄淮实验室等相继落地,与已入驻的嵩山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形成联动促进之势……
中原科技城,科创之花争奇斗艳,预示着大跨步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原医学科学城
建设按下“加速键”
□本报记者杨凌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陈骏 本报通讯员陈萌莉
11月10日上午,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医学科学城内,建设场景一片火热。
黄海路,是穿过中原医学科学城的一条主干道。道路南侧,是河南省第十期“三个一批”活动“两院一中心”项目所在地。道路北侧,中原医学科学城医工园项目(二期)当日上午10时正式开工建设。
中原医学科学城管委会主任秦新东介绍,医工园项目是中原医学科学城发展高标准、专业化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物理载体。项目占地总面积约107亩,建筑总面积约12.5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5.21亿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发展,进一步突显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优势,产业承载力将进一步提升,加速构建“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河南省医学科学院、中原医学科学城、生物健康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新局面。
今年10月,中原医学科学城成为全省第十期“三个一批”活动三个主会场之一,这里的建设也步入加速期。
郑州航空港区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饶凯介绍,目前,郑州航空港在“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融合发展中全面发力。以中原医学科学城“两院一中心”(河南省人民医院南院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南院区、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为例,一期工程血液中心项目已完成外围临建工程,土壤检测、地勘、设计、施工方招标工作正在同步进行,预计11月下旬正式进行地基开挖。二期工程“两院”项目,正在进行土地挂牌出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12月下旬实质性开工。
作为中原医学科学城医工园创新孵化载体,医疗器械CDMO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速。目前,该平台所包含的智能诊疗一体化研制平台、临床模拟和动物实验手术室等工程已于10月15日竣工,拟由国资公司与苏州承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熠品(贵阳)质量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提供二类、三类医疗器械CRO/CDMO服务。
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
汽车“智造”频落子
□本报记者王延辉
郑州经开区崛起了一座“汽车城”。
每57秒生产1辆车!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整车二厂是一个标准的数字化智能工厂,自动化率达99.9%;总装车间流水线上,机器臂挥舞,一辆辆精致酷炫的新能源汽车陆续下线。
1分钟内“智造”1台发动机!发动机厂生产车间也如同“机器人的世界”,1个“毛坯”上线,经过十几道工序,不到1分钟成品下线。
每隔一段时间,这个汽车生产基地都会“装”进“新内容”。不久前,继整车工厂、发动机工厂之后,上汽集团在此又落“关键一子”——新能源电池工厂,规划建设30万台(套)动力电池产能,助力郑州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据介绍,自2017年落户郑州经开区以来,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累计投资超200亿元,产销汽车突破160万辆、创造产值超1100亿元,年整车出口规模10万辆以上,已成为上汽集团在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数据基地、出口基地。
汽车产业规模大、链条长、带动力强,有着明显的“葡萄串效应”。近些年来,郑州与上汽集团合作频频“开花结果”。上汽集团以整车厂、发动机厂为链主,带动全球云计算数据中心、软件中心、零部件集群、供应链物流、移动出行等数十个全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布局郑州,形成了多元产品体系和产业链生态体系。
“上汽集团和郑州结下了深厚友谊。目前,郑州已成为上汽集团产业布局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丁波说,“我们将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领域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研发能力与供应链体系,布局郑州更多的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车型和出口车型,为郑州市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打造国家制造业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
打造“传感”新高地
□本报记者何可
3至4平方公里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小镇、3个产业集群、3个特色产业链……一幅描绘中国智能传感产业未来的蓝图正在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速变为现实,一个智能传感器技术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位于郑州高新区红松路与化工路交叉口。启动区整体规划总占地面积337亩,建筑面积约百万平方米,将打造传感产业生态之谷、创新之谷、活力之谷。启动区负责人刘鹏说,目前启动区一号地块运营中心、众创空间、传感创新街部分组团已交付。随着规划一步步落实,“中国智能传感产业生态平台”浮出水面。
刘鹏详细阐释了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助力产业升级的路径:以郑州高新区为核心,谋划3至4平方公里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小镇,打造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3个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传感器、智能终端传感器、汽车传感器3个特色产业链,推动郑州市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
目前,中试基地已启动建设,创业大厦将于今年年底交付。“该中试基地将为企业和院校提供传感器设计与流片验证、传感芯片封装流片验证、敏感材料研发、半导体设备量产、传感器工艺研发等多项技术服务,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刘鹏说。
依托郑州高新区,郑州将推动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整合传感器科技和产业资源,建设产学研基地、企业总部基地、双创基地等相关产业配套,打造智能传感谷发展先行区、智能传感产业引领区、创新科技转化发布示范区、智能传感应用共享体验区。
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陈立志表示,根据规划,郑州将全力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努力建设中部领先、国内知名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聚集智能传感器产业链骨干企业200家以上,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产品,核心及关联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
郑州国际陆港
新址建设“马蹄疾”
□本报记者杨凌 赵同增
“西作业区的1号、2号、3号仓库库房已于10月15日完工,还有11栋仓库将在本月底完工交付,年底前30万平方米仓库库房可全部投用,这个进度比预期提前了1个月。”11月13日,河南国际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松说。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欧班列(中豫号)的“新家”——郑州国际陆港建设“蹄疾步稳”,每天都有新建设、新进展、新气象。
2022年6月,省政府批复《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发展规划》,布局建设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内陆国际大港、世界级国际铁路枢纽港、中欧班列运贸产创新发展示范区、内陆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据孙松介绍,郑州国际陆港总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首批开工专用铁路和西作业区两个项目。其中,西作业区定位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服务中心,东片区将致力于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成后将具备中欧班列年发运“万列千万吨”的承载能力。
聚焦中欧班列“万列千万吨”发展目标,瞄准“世界级国际铁路枢纽港、中欧班列运贸产创新发展示范区、内陆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大战略定位,郑州国际陆港将按照“一港两站七区”组织功能分区和布局。一港,即郑州新国际陆港;两站,即新国际陆港东站、新国际陆港西站;七区,即国际班列集散中心区、新能源汽车物流区、大宗物资供应链区、保税功能拓展区、商贸配套区、水港协作战略预留区、新兴物流战略预留区。
为有力推进项目建设和企业服务,郑州航空港成立工作专班,从备案审批、征地拆迁、施工许可等方面,采取“跟踪式”“保姆式”服务,全方位推动郑州国际陆港建设。而施工企业也通过引入自动找平机器人等先进施工设备,不断提升工作效率。
在西作业区加快建设的同时,郑州国际陆港东片区建设稳步推进。“东片区一期主要建设铁路场站、集装箱共享中心、公铁联运中心、国际仓储分拨中心等,计划2024年10月底完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孙松向记者透露。
党建引领风帆劲,奋楫逐浪天地宽。
近年来,郑州市全面构建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体系,将党的组织优势与数字技术优势融合叠加,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体制,完善网格化、网络化、智能化、法治化、现代化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个一”探出治理新路
□本报记者李林
“一格管全面,一屏观全域,一网统全局,一线通上下,一键全处理。”深入构建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了平台建起来、队伍拉起来、数据用起来、机制转起来、事件跑起来、中心统起来,探索推进特大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有效破解了“社区看得见管不了、部门管得了看不见”的基层治理难题,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近日,郑州市二七区康桥华城社区网格员“碰头会”上,大家积极交流讨论,气氛热烈。
社区居民遇到难题,怎么才能更快地解决?康桥华城社区为此在网格化管理中制定了周例会制度,这次主要为解决辖区陇海中路54号老旧小区楼院垃圾清运问题。
为拓展网格化治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康桥华城社区从“目光所及”“力所能及”“突发应急”三个方面挖掘网格作用,打通治理的“神经末梢”,释放众治、智治、善治效能。
“康桥华城社区下设9个三级网格、3个专属网格、33个社区微网格。”社区书记卢春玲介绍,为实现网格全覆盖,做到两小时网格全走访,实现网格管理和服务双提升。
“我们打造了网格协商议事会,通过召开会议,共建共商,实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网格接单的做法,将问题清单变为服务清单,最终努力获得群众‘满意清单’,达到‘问需于民、协商于民、服务为民’的效果,以此构建协商共办、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卢春玲说。
同时,为及时解决居民诉求,社区二级网格长及时召集问题所在三级网格及微网格责任人,大家碰头,面对面实现“小事格中办、大事平台转”。
另外,社区调动网格95名党员中心户的积极性,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政策宣传、安全隐患排查、燃气自闭阀加装、收集社情民意、邻里关爱互助等公共服务,把网格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打通网格服务节点、做实网格服务,构建幸福和谐社区。
“小网格”激发大能量
□本报记者王延辉
引进乐贝乐中央厨房项目,带动200余人家门口就业;打造芭堤芭堤度假庄园,成为郑州市新的“网红打卡地”;村集体经济从不足20万元增长到130多万元……
这是一个村庄的“蝶变”。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曹街道,有一个村子叫张华楼。高铁绕村而过,游园乐园与白墙黛瓦的村居相映成趣,铺展开一幅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
“这是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带来的变化。”张华楼村党总支副书记魏存财说。
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实现问题发现在网格、资源整合在网格、堵点解决在网格,打通了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擦亮群众幸福底色,给张华楼村带来质的飞跃。
“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责在格中明、数在格中用。”按照郑州市委“坚持党建引领,一格统管、一格统治、一格统服”的工作要求,张华楼村紧紧围绕“群众要什么、村党总支干什么、家园怎么建、平安怎么管、群众腰包怎么鼓、幸福感怎么增”6个目标,设置三级网格4个,构建21个党建微网格,服务全村372户村民。
“小网格”迸发大能量。“乐贝乐就是我们村里的一个小网格,有什么需求,可以及时发现,提供帮助。”魏存财说,比如,乐贝乐临时接到一些活动的订单,团餐配送任务量大,缺司机、缺车辆,村里马上协调解决。
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群众自组织”的“一元”带“多元”的治理架构,在破解问题中,大家心气顺、干劲足。
“芭堤芭堤项目在建设时,各级网格长带动村民自己动手,做小木屋、刷清漆、焊架子、铺草坪……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度假庄园最终完美呈现。”张华楼村村委会党建专干史保萍说。
“网”住大小事,温暖群众心,聚合发展力,张华楼村的精彩“蝶变”还在继续。
“五星”赋能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何可
古朴自然的休闲长廊、充满欢声笑语的游园,一幢幢居民楼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花草掩映,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走进巩义市芝田镇费窑村,俨然一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景象。
今年以来,巩义市芝田镇费窑村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五星”支部创建作为基层党建的“一号工程”,费窑村首先从建强支部做起。费窑村党支部书记马利民把企业交给妻子打理,全身心沉到村子里,每天在村时间不低于15个小时,起好带头作用。缺乏周转资金,马利民毅然用自己的房产作担保,成功拿到全省第一笔经济合作社的贷款100万元。
费窑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领岗认责”,在“五星”支部创建中亮身份、展风采、争先锋。“咱村建村史馆,用俺家的老宅子吧,让我也为咱村发展作贡献。”党员带动群众一起干,党员干部扛起主责,以“小家”助“大家”,用足用活现有资源,用2个月时间完成了村标、村史馆、观景台、庭院美化等工作。
群众齐参与,架好“连心桥”。“群众咋想,我们就咋干!”在创建“五星”支部过程中,费窑村坚持共建共享,在每一阶段、每一过程都尊重群众意愿,把设计权交给群众。修砌花池时,群众积极建言,花池石砌面上加装木条变成平板,美观又能坐;在打造景观时,群众反映原来的影壁墙阻挡视线,就把墙的高度降低了,打造成了景观墙。
“下一步,我们村‘两委’将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把群众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精准性,持续树立为民服务新形象。”马利民对今后的工作信心满满。
“郑”聚英才开创未来
□本报记者王延辉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郑州工作生活,我感受到了一种‘家’的踏实和温馨。”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回国后,胡晶今年入职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成为一名从事癌症基因功能领域研究的研究员。
“家”的归属感和温暖感来自哪里?工作上有用武之地,生活上无后顾之忧。
“人才公寓距离研究院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步行不到10分钟,拎包可入住,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胡晶说。
与胡晶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才感受到了郑州的满满诚意。
不久前,在第六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现场,作为青年人才代表,武汉大学毕业生杨九元上台领取了人才公寓钥匙。
“郑州特别重视青年人才,配套建设人才公寓、青年人才驿站,发放生活补助、购房补贴等,人才政策极具吸引力。”杨九元说,郑州正用最大的诚意、最好的资源、最优的服务,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安居才能乐业。为持续推进“活力郑州、青春郑州”建设,郑州市实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筹集人才公寓项目95个,打造29家青年人才驿站,连续5年为14.5万名青年人才发放生活补助、购房补贴38亿元,让来郑青年圆了安居梦。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把人才引育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突破口,先后推出一系列人才新政,新建一大批载体平台,深耕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加快打造人才高地,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当前,郑州正处于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大量人才加入郑州、扎根郑州。”郑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持续实施“郑州人才计划”“青年创新创业行动”,郑州市已形成了全视角引才、全链条育才、全方位用才的新格局,全市人才总量增至240万人,在郑院士有75人;今年以来,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8万人,超过18万名大学毕业生来郑留郑工作。
党建“给力”企业兴旺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冯刘克
11月9日,走进河南省鑫山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凤凰名优建材城,整洁的环境带给人一种舒适的感受。不少商铺里摆放着“党员示范店”的标识,这无疑为购物的市民增添了一份安心。
作为我省非公企业党建的一面旗帜,河南鑫山公司稳健发展28年,党建已成为企业发展前进的压舱石、定盘星。
“离土离乡不离党,扛着红旗闯市场。围绕市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河南鑫山公司多年坚持做好党建工作,让党旗在商海高高飘扬,并创新推出“党员商户”“党员商户联盟”等多种载体和平台,用企业党建工作带动凤凰城党员商户诚信经营、文明经营的自觉性,进而形成一个健康和谐、诚实可信的建材家居购物环境,不断提升凤凰城的商业信誉水平和人气。
在党员商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党员示范店”的“榜样效应”不断扩大,商家积极向“党员示范店”标准靠拢,许多经营者向公司党委递交入党申请书。
据介绍,该公司党委通过多年探索实践,总结出了“123456”党建工作体系:围绕经济发展一个中心;抓好市场经营和党建工作两个主体;发扬家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党建文化三大文化;依靠“四个三”党建工作法;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五大融合”;形成“六位一体”的多元共赢模式。
河南鑫山公司还以党建为引领,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全员学习党建知识、全员充电赋能的浓厚氛围。
党建引领,不断激发党员积极性,也提升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多年来,凤凰城培育了数十个建材家居国内知名品牌,资产超千万元的商家达20%以上,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问题。
相关专家评价:“鑫山找到了一种形式、建设了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党的架构和影响力延伸、覆盖到了经济组织的最基层,提高了民营企业驰骋市场的综合能力。”
“公司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党建工作的引领。”河南鑫山公司党委书记丁香说,“我们将继续创新形式,将党建工作和企业经营发展深度结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