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陆腹地迈进开放高地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河南实践与思考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造性地传承弘扬古丝绸之路这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在理念、举措、目标等方面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既是中国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十年筚路蓝缕,十年栉风沐雨,“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已成为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共同收益最多的国际公共产品。
十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不断推动河南从一个不靠海、不临江、不沿边的典型内陆省份向开放前沿奋力迈进,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辟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搭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平台,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拓展了新实践,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我省通过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成效显著、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经贸合作蓬勃发展、人文交流更加密切、思想解放不断深化,促进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发展。“一带一路”在我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收获
构建了互联互通新格局
“空中丝绸之路”链接全球。我省通过收购股权的形式引进了卢森堡货航,并确立了“构建以郑州为亚太物流中心、以卢森堡为欧美物流中心,覆盖全球航空货运网络”的“双枢纽”战略。郑州机场跻身国内最高等级的4F机场,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国内大型航空枢纽“两大枢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为打造通达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航线网络提供有力保障。十年间,郑州机场驻场客运航空公司由19家增加至59家,通航城市由60个增加至121个。货邮吞吐量由25.6万吨提升至62.5万吨(2021年完成70.5万吨),其中国际地区货邮量由11.3万吨提升至52.2万吨(2021年完成54.5万吨),占比由44.1%提升至83.5%;全货机货邮量由14.2万吨提升至56.1万吨,占比由55.5%提升至89.8%。在郑运营的货运航空公司由14家提升至32家(外籍航司由4家提升至27家),货运航线由23条提升至44条(国际地区航线由19条提升至36条),货运航点由24个提升至57个(国际地区航点由13个提升至48个),行业位次由第12名提升至第6名,国际地区货运量近几年始终保持在全国第5位。郑州机场国际客货运航线达到68条(其中客运27条,货运41条),在全球前20位货运机场中已开通17个航点,通达全球货运前50位机场中的28个,初步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多点支撑的货运航线网络,成为国内外主要货运航空公司重点布局的枢纽机场。“双枢纽”战略实施以来,卢森堡货航在郑通航点由最初2个增加至15个,航班由每周2班加密至14班,航线网络覆盖24个国家200多个城市,为郑州贡献国际货运量超100万吨。带动了郑州机场和卢森堡芬德尔机场的全货机航线实现全球主要经济体全覆盖,吞吐量分别达到70万吨级和110万吨级。《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指出,“新冠疫情期间,以河南郑州-卢森堡为代表的‘空中丝绸之路’不停飞、不断航,运送大量抗疫物资,在中欧间发挥了‘空中生命线’的作用,为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陆上丝绸之路”提质增效。2013年7月18日开通的中欧班列(郑州),是中部地区首条连通亚欧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搭建起互利共赢的桥梁。十年来,中欧班列(中豫号)在提升班列开行质量、完善班列服务体系、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各项开行指标均实现跨越式增长,班列开行频次由2013年每月1班、2016年实现每天1班,到目前达到每天12班的开行实力,从单一出境口岸、单一线路到构建了“多站点、多口岸”国际物流网络和“1+N”境内外物流枢纽体系。中欧班列(中豫号)已形成21个境外直达站点、8个出入境口岸的国际物流网络。集货范围覆盖全国3/4区域,境外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40个国家140多个城市,打造了“数字班列”“恒温班列”和“运贸一体化”等河南优势特色名片,综合运营能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截至2023年8月底,全省中欧班列(中豫号)累计开行9224班,累计货值约2350亿元,货重约590万吨。郑州入选我国中东部地区唯一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获批空港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网上丝绸之路”创新发展。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对郑州跨境电商试点寄予厚望,嘱咐“要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以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为契机,我省在发展跨境电商上持续发力。首创的“网购保税1210服务模式”被世界贸易组织定为“中国方案”,向全国推广、向海外反向复制,业务覆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创新开展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率先探索“网购保税+线下自提”、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等模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峰值处理能力达1000单/秒,日承载能力达3000万单以上,运营效能居全国前列。全省跨境电商备案企业超过4.6万家,在4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仓206个,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首批认定12家省级海外仓示范企业,“海外仓”成为我省“网上丝绸之路”发展新优势。自2016年获批首个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至2022年,我省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从768.6亿元一路跃升至2209.2亿元,年均增长高达33.8%。2017年,郑州成为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永久会址,连续举办七届的全球跨境电商大会,在引领制定跨境电商规则体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等领域形成了“郑州共识”。
“海上丝绸之路”快速拓展。近年来,我省通过积极发展铁海联运、河海联运,加快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内河航运集装箱航线实现了从0到20+的突破。郑州、洛阳、驻马店、新乡、平顶山等市开通至天津港、青岛港、日照港、连云港、上海港、宁波港等“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港口的铁海联运班列,业务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22个省市,2022年全省铁海联运班列完成集装箱运输18.9万标箱。建成淮河、沙颍河等通江达海的内河高等级航道,开航周口中心港、信阳淮滨港等港口。周口港入选全国内河36个主要港口,开通至美国长滩港、印度蒙德拉港等8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和上海港、淮安港等12条国内集装箱航线,成功加入海河联运港际联盟、融入豫桂东盟西部陆海新通道。2022年,周口市港口货物吞吐量3305万吨,同比增长13.4%;集装箱吞吐量40646标箱,同比增长51%。为进一步聚焦海洋经济,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新空间、再添新支撑,我省编制实施了《河南省对接融入海洋经济工作方案》。
“四路”协同逐步深化。“网上丝绸之路”与“空中丝绸之路”加速协同发展,先后开通郑州至列日、纽约、洛杉矶等跨境电商国际专线包机,实现包机业务常态化发展。创新“郑欧班列+跨境电商”新模式,促进“陆上丝绸之路”与“网上丝绸之路”融合联动,中欧班列跨境电商专线“菜鸟号”,成为全国中欧班列首家实现“9610”监管方式阳光清关的铁路班列跨境电商物流专线,开创了中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商包裹运输的新模式。省“一带一路”领导小组出台《河南省加快推进“四路协同”发展工作方案》,不断强化政策互通、设施联通、信息共享、服务联动,推进“四路”协同、联动发展。
开创了对外开放新局面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和管总规划,也是我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内陆开放高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统领。十年来,我省加快推动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贸易与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融合,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对外贸易屡创新高。我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外贸易愈加频繁,带动全省外贸总值十年来连续跨过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8000亿元五个台阶,2022年首次跃居全国第9位。东盟自2019年起连续4年保持我省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2022年实现进出口1143.4亿元,是2013年的3.2倍,占全省总额的比重达13.3%。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结构明显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全省对共建国家出口总额的52.3%、35.9%。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22年,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29家,实际使用外资17.8亿美元,增长118.3%,增速位居全国第四;在豫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98家、中国500强企业达到178家;实际使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9.8亿美元,占全省的55.1%;今年上半年,共建“一带一路”的13个国家和地区在豫新设外资企业27家,RCEP成员国在豫新设外资企业26家。
“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2022年,全省对外直接投资13.8亿美元,居全国第15位,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际投资2.1亿美元,占全省的15.2%,同比增长795.2%。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1.5亿美元,居全国第11位,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5亿美元,占全省的39.8%。
搭建了经贸合作新平台
经贸合作是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共赢的现实纽带,是国际合作的核心内容与实体支撑。
产能合作不断拓展。我省聚焦南亚、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重点国家,围绕航空物流、装备制造、农业、工程承包等重点领域,经贸交流和国际产能合作持续深化。双汇集团、中信重工、河南淅减、洛阳钼业、南阳国宇、郑州煤机等龙头企业成功收购国际行业巨头,跨国经营能力持续提升。宇通客车、郑煤机、许昌大森、新开源等企业在整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实施一批高水平境外并购,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洛钼集体实现股权并购,成为世界级稀有金属龙头企业,一拖集团入驻中白产业园。34家矿业单位发起建立河南省有色矿业领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机制,实现相互协作、抱团出海。中国河南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全省“走出去”以及国际合作的排头兵,自2013年以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承揽工程项目367个,获得了几内亚博凯地区490平方公里铝土矿开发项目,年产规模跃居全球第十二位。
经贸交流持续深化。我省主办的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等论坛展会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交流平台。多次在海外举办“一带一路”及“空中丝绸之路”系列经贸活动,推动重点“走出去”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利用广交会、河南投洽会等平台,举办出口商品展和“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论坛,开拓“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
提升了人文交流新水平
“一带一路”既是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推动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和平友谊之路。
郑卢丝路搭建民心相通之桥。十年间,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从经贸往来到人文交流,从利益共赢到相互守护,促进了中欧两地文化相通、民心相亲。卢森堡旅游签证(郑州)便捷服务平台挂牌运营,使郑州成为国内第三个能够办理卢森堡签证的城市。在中卢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郑州至卢森堡的客运航线有望在近期开通。
资金融通日益多元。2013年以来,国开行河南分行累计发放“一带一路”相关贷款74亿美元,为我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本外币授信合计809亿元,支持了一大批促进境内外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的重点项目。国信保河南分公司累计支持豫企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和投资超过209.6亿美元,与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等部门合作,建成了“全省小微企业政府统保平台”和“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走出去风险统保平台”。
教育交流合作广泛深入。我省落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举办9所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所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1所具有法人资格的专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境外办学机构13个,开设25所海外孔子学院(课堂),打造“大禹学院”“仲景学院”等办学品牌。
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推进。我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与“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共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家、省国际联合实验室54家。自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项目设置以来,省内创新主体联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获批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8项、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3项、援外项目2项。成功举办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专场,打造河南科技开放合作品牌。
文化旅游合作丰富多彩。打造了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世界古都论坛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青年论坛等多个国际知名交流平台。“少林功夫”“太极文化”“老家河南”等文旅品牌加速走向世界,受到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广泛欢迎。在文物展览、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领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化交流合作,卢森堡罗马文物珍宝展、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瑰宝展相继举办。我省已与38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87对友好城市关系,其中,省级友城33对、市县级国际友城54对。
深化了思想解放新境界
我省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了由“向海开放”到“向天开放”的转变,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内涵、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解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彼时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向海开放,即沿海地区利用交通区位优势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工业品以及中间产品。我省作为不靠海、不临江的内陆省份,在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表现滞后于沿海地区。至2010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67%,货物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在全国分别排名第16、14、20位,远远滞后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省以做优做强物流枢纽为突破口,着力畅通开放通道、高质量建设开放平台,积极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形成了以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展的开放格局,走出了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路子。我省通过“向天开放”的成功实践,引领和带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内涵。
成效背后
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作为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的明确要求,先后作出了“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做大做强中卢货运航线‘空中丝路’”“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搭建了中欧互联互通的空中桥梁”等系列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建设,提升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主要口岸互联互通水平,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黄河流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入开展多种形式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和文化认同;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牧业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海外生产加工基地。我省发展实践表明,只有把河南放到全国大棋盘中谋划推动,才能在服务大局中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
河南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推动“一带一路”工作走深走实。《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成为我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相关副省长任副组长的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信息报送和督察督办等工作制度。先后印发《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专项规划》《推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工作方案》《河南省加快推进“四路协同”发展工作方案》,以及河南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三年工作要点,设立了河南省农业对外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河南省“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为我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厚植优势塑造开放竞争力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我省在交通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水陆空铁枢纽联动,建设立体化、现代化和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格局,为四条丝路的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二是人力资源优势。全省产业技术工人超2300万人,技能人才达1571万人,随着“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深入推进,人力和人才资源优势将更加凸显,丰富且高素质的劳动力成了吸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企业来豫投资的一张名片。三是市场规模优势。我省拥有1亿人口、1000万市场主体、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4万亿元。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和消费潜力巨大。四是产业体系完备优势。我省拥有40个工业大类、197个行业中类、583个行业小类,由于产业体系完备、综合配套能力强大,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以高水平平台提供高能级服务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航空经济先行区,获批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1%、17.2%、11.1%,初步形成了以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160项试点任务已基本实施,累计形成546项改革创新成果,16项被国家采纳推广,跨境电商、商品期货、多式联运、政务服务、文化贸易等领域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3年6月,累计新设立企业13.1万家、注册资本1.7万亿元,分别是挂牌前的4.8倍、6.2倍。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集聚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总数均占全省的50%以上。截止到2022年底,自创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606家、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到1431家,同比增长25.2%、4.5%。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跨境电商年交易额达到1180亿元,同比增长16.5%。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形成以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为核心区、省辖市大数据产业园区为主要节点的“1+18”格局。中国(郑州)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正式开通,成为继北、上、广之后第四个,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新增的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全省建成3个国家一类口岸、9个功能性口岸,成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的内陆省份之一。相继获批郑州、洛阳、南阳、焦作、许昌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开封、焦作、许昌、商丘等7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郑州、洛阳等2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连续11年排名全国综合保税区前2位,2022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66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5%。
制度创新激发活力
十年来,我省加快推动改革创新发展,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制度创新和制度型开放。创新郑州-卢森堡航空“双枢纽”合作模式,首创“1210”跨境电商监管服务模式,开展首个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在航空物流领域先行先试“电子货运”“海外货站”“空空中转”三大试点,创新中欧班列“恒温班列”和“运贸一体化”运营模式等。依托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紧扣建设“两体系、一枢纽”战略定位,全面落实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加快建立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为我省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他方之鉴
德国杜伊斯堡是海外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其把握中欧班列的发展机遇,承担了中欧铁路贸易的30%,推动了中德合作持续深化,促进两国企业互利共赢。陕西、重庆均为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开放不足是突出的发展短板。近年来,陕西、重庆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对于我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杜伊斯堡:中欧班列的欧洲转运站
打造欧洲陆上互联互通高地。充分发挥欧洲内陆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更新和升级内河航运、港口、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对接中欧班列带来的货运物流,强化其在欧亚物流贸易中的枢纽地位。杜伊斯堡开通了直达郑州、重庆、成都、合肥、武汉、义乌、苏州等城市的班列,发展成为线路最广、班次最多、运量和货值最大的中欧班列节点,每周有超过60趟班列常态化往返于杜伊斯堡与中国近20个城市之间,承载了中欧班列约三成货物转运。不断强化杜伊斯堡港与轨道交通衔接,将8个内河船舶码头与12条轨道交通相连,建设现代化包装中心和配送中心,助力杜伊斯堡建成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口和物流枢纽,配套的物流中心面积达1550公顷,年货运周转量超过1亿吨,每年吞吐量达400万标准箱。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牢牢把握中国货运物流的对接机遇,推动城市由传统的钢铁煤炭基地转型升级为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口和重要的中欧铁路物流中心。依托中欧班列流入的大量货物,通过在河流和铁路码头的清关、保税仓储、装载和其他多式联运转运,不断扩大相关经济活动的聚集效应。2014年以来,在杜伊斯堡落户的中国企业数量翻了三番,数量超过100家,涉及物流、不动产、跨境电商等领域。中欧班列和其他中国投资的组合约占杜伊斯堡就业人数的15%。杜伊斯堡与中国日益频繁的交通往来如同“催化剂”,吸引了更多投资者。中欧班列开通以来,上百家物流企业落户于此,创造出2万多个就业机会。中国商品、资本和人员的涌入使杜伊斯堡从一个传统的内河港口转变为物流中心、中国企业的欧洲商贸中心和跨国企业选址落地的活跃城市。杜伊斯堡也成为城市转型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跨境合作不断挖潜。以中欧班列为抓手,持续推进双向贸易蓬勃发展。中欧班列(渝新欧)连接中国重庆与杜伊斯堡,促使德国成为重庆最大的西欧贸易伙伴国。班列运行的10多年间,重庆与德国贸易额占重庆对西欧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1.54%增长至40.89%。借助中欧班列的稳定性和持续增长,优化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创新贸易新形态。以杜伊斯堡为中心,已陆续实现奔驰、奥迪、宝马、路虎等17个主流一线汽车品牌的整车向中国出口运输,成熟运作了奥迪、保时捷、宝马等常态化陆上运输项目,搭建起经贸合作新平台,有力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强化与中国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合作,推进德国物流企业在规模、运行模式、管理经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优势与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充沛的流通需求有效衔接,围绕物流数字化和海外仓建设进行重点突破。
人文交流不断深化。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欧班列的助力下,杜伊斯堡与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院联合鲁尔都市孔子学院等机构举办的“一带一路”与中欧合作国际论坛已举办4届,从首届仅20人左右参会,到如今全球超过100名各界人士与会。目前约有2000名中国学生就读于杜伊斯堡-埃森大学,马克斯·普朗克高中已成为汉语教学的领导者。杜伊斯堡也是唯一一座拥有中国事务专员的德国城市,被称为德国的“中国城”。这不仅体现在有大量的中国企业到来,也体现在杜伊斯堡快速发展的华人社区以及文化交流。2023年9月20日晚,“丝路-莱茵”杜伊斯堡中国电影节暨第五届德国中国电影节圆满落幕,电影节取名“丝路-莱茵”,充分体现中德民心相亲,人文交融。
陕西:中欧班列国内“领先者”
聚力打造商贸物流枢纽。历经十年发展,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追赶者”“跟跑者”转换为现在的“领先者”,国际干线达17条,“+西欧”集结线路达20条,覆盖亚欧大陆4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运输时效最快、智能化程度最高、线路辐射最广、服务功能最全、综合成本最低的“五最”班列。陕西持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形成连霍、京昆、包茂、福银、沪陕等高速公路快速辐射网;不断优化高铁路网格局,实现西安至北京、郑州、成都、兰州、银川等城市快速直达;加速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积极开展空铁、公铁、海铁多式联运试点示范,不断提升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杨凌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品牌展会投资贸易促进功能。
深入推进双向市场开放。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双向发力,优化全球产业布局,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目前,陕西省85家上市公司(含过会)中有46家涉足海外业务,2022年度实现海外收入730.69亿元。以陕鼓、法士特、延长石油等为代表的省内龙头企业加快布局海外市场。中俄丝路创新园、中韩(陕西)产业园等一批国际产能合作园区竞相发展,哈萨克斯坦爱菊粮油工业园、吉尔吉斯斯坦中大工业园区被列入商务部境外经贸合作区统计监测名录。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306家境外企业累计实现对外投资68.8亿美元,其中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18.2亿美元,国际产能合作中心建设成效显著。
扎实建设科技教育中心。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下,成立了陕西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与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19个国家级、64个省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地,获批建设了西北大学“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以来,共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所高校加入并开展多元交流合作,培养各类人才4万余名,有效推动了中外高校在科技应用领域的合作。
着力塑造丝路文化品牌。突出“丝路印记”在塑造本地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地位,将“丝路长歌”“丝路曼舞”“丝路花街”“胡店”等文化+商业业态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成功举办8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7届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3届世界文化旅游大会。“国风·秦韵”陕西文化周、非遗精品展等一批文化交流项目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成立陕西省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与30多个境外知名高校和文博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间的文明交流互鉴。
建立健全丝路金融服务体系。陕西创新推出“中欧班列贷”、自贸港商票“运单融资”等产品,创新设立跨境人民币优质企业“白名单”,积极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和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建设,稳妥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通丝路”平台被评选为第三批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并成功接入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标准收发器。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陕完成布局。西安银行累计支持陕西企业境外融资11亿美元,为“一带一路”贸易往来企业累计发放贸易融资金额18.37亿美元。
重庆: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典范
引领“一带一路”通道建设。统筹东西南北四向联通、铁公水空四式联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融合,加快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在全国率先开通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体系,东可借长江黄金水道与渝甬班列出海,相连全球;西可通中欧班列(渝新欧)辐射欧洲;南可以西部陆海新通道覆盖东南亚全域;北能走“渝满俄”班列直达俄罗斯,通“陆”联“海”,实现“一带”“一路”无缝衔接、内陆口岸与全球相连。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渝新欧)累计开行折算列超1.4万列,累计运输货值近5000亿元,形成50余条成熟运行线路,辐射亚欧40余个国家百余个城市。中欧班列(渝新欧)通过铁铁、铁水联运箱量近30万标箱,其中,中欧班列(渝新欧)与西部陆海新通道联运超1万标箱,与长江黄金水道联运超8.7万标箱。
强化开放平台体系搭建。立足通道体系优势,不断完善开放平台体系构建,已经形成了由4大国家开放口岸、6个综合保税区、4个保税物流中心、10类功能口岸等构成的开放平台体系。并分别于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获批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兼有四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在行政体制上创新性地组建了独立建制的正局级管理部门——重庆市口岸和物流办公室,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行政级别最高且为独立建制的口岸和物流管理部门,为重庆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定制化的制度保障。
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按照“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模式,重庆立足“通道+平台”的组合优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创新“国际航空+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模式,与中欧班列B2B出口形成良性互补。2022年,重庆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达2214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近30%。在“引进来”方面,全市各类外商投资市场主体超过6000户,世界500强企业达287家。建设中德、中意、中韩等12个国际合作产业园,为中外企业加强产能合作搭建起重要平台。2022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重庆实际投资2.73亿美元,增长6.7%。在“走出去”方面,重庆小康、国际复合材料等121家本土企业“走出去”投资经营,投资领域拓展到40多个细分行业,带动5000多家企业的产品供应海外市场。2022年,重庆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0.86亿美元,增长21.4%。
持续提升“软联通”水平。重庆积极承办“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等一大批重大经贸论坛和会议,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已经有意大利、英国、柬埔寨、日本、菲律宾、匈牙利、加拿大、乌拉圭、荷兰、白俄罗斯等12个国家在重庆开设领事馆,与重庆建立国际友好关系的城市达52个,建立友好交流关系的城市达110个,重庆的国际化和外向度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底,上合组织国家多功能经贸平台和意大利商会等20余家外国商会和涉外机构落户重庆。
优化资金融通渠道。金融系统精准对接中欧班列(渝新欧)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大融资结算和科技创新支持,探索陆上贸易融资规则创新,构建全方位支持通道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主动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渝布局,先后支持新加坡企业在渝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支持泰国盘古银行在渝设立分支机构。组织开展跨境人民币“首办户”专项行动,上线跨境人民币“一码通”线上服务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投资往来中使用人民币。2013—2022年,重庆累计与“一带一路”103个国家办理跨境人民币收付达2910.9亿元。
未来思考
当前,我省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能级开放载体平台为抓手,以高水平建设“通道+枢纽+网络”体系为关键,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为重点,持续深化经贸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力争在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等方面做出特色、打造典范、形成标杆,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推动我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推动开放通道畅通畅联、扩宽扩面
通道是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石,是高水平共建合作的优先领域。要持续巩固提升河南综合交通优势,统筹推进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立体开放通道建设,不断扩大通道网络覆盖面,加快构建多路径、立体化、综合性、大容量开放通道体系,推动我省综合交通优势重塑再造,为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拓展国际航线网络。以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加大“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航线资源开发力度,巩固丰富“东进、西扩、南至”的“Y”字形国际航线网络,着力构建国内国际长短结合、枢纽机场高效通达、支线航点广泛连接、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体系;加快国际客运航线恢复,开通更多郑州到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国际客运航线,形成“五个区域、五个回路、十条航线”的洲际航线网络;充分利用第五航权,争取使用第七航权,持续加密全球重要货运枢纽和主要经济体的航班航线,实现“空中丝绸之路”由“串点连线”向“组网成面”转变。
拓展中欧班列线路网络。充分发挥中欧班列战略通道作用,积极拓展新线路,加密往返班次,重点巩固中欧班列北线、中线通道,探索开行经东部沿海港口至俄罗斯和跨里海、黑海至欧洲腹地的铁海联运班列,经喀什的铁公铁联运班列,促进运输路径多元化;加快拓展到RCEP成员国的国际线路,争取将郑州至东盟线路纳入图定班列,尽快打通东盟至郑州水果国际班列绿色运输通道。
拓展内河连江出海通道网络。立足我省内河航道基础优势,着力优化完善航运通道体系和港口布局,加强河港与陆港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干支联动、“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体系;深化我省内河港口与沿海港口联动发展,深入对接宁波舟山港、上海港、连云港等长三角港口群,着力构建东向出海新通道,加快开辟经中转至广东、广西等沿海港口的南向出海通道,实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效衔接;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进一步开辟直达沿海港口的集装箱航线,为“豫货出海”提供有力支撑。
拓展国际多式联运通道网络。以“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为原则,持续优化国际多式联运通道网络,加快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创新发展铁公、铁海、空陆等多式联运模式,提升不同运输方式一体衔接水平和联运效率;深化郑州机场空空周转试点,打造畅达全球、辐射全国的“空—空”联程航线网络;加快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多式联运精品线路和示范线路,争创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推动枢纽节点外联内通、聚流驻流
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交通物流设施群和交通物流活动组织中心,建设枢纽的目的在于增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吸附和产业转化。对我省而言,要结合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体系,聚焦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枢纽承载设施建设,持续拓展枢纽经济承载平台功能,在通道“引流”的基础上,通过枢纽“驻流”提升我省聚合要素资源的能力,推进交通功能与物流仓储、生产加工、跨境贸易、金融保险、数据信息等增值服务协调发展,推动我省国家物流枢纽和区域物流枢纽形成“极化”效应,实现货物资源由“过路”转向“集结”、由“流量”变为“留量”。
加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创新拓展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化与卢森堡货航战略合作,完善卢货航专属作业区配套服务设施,持续扩大运力投放;坚持稳存量、抢增量,以欧美、东南亚航空客货运市场为重点,加大组织力度,推动航空客货运提质增效发展;加快推进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做大做强中原龙浩等本土主基地货运航空公司,加强新的基地航空公司、大型货代企业和物流集成商引进,加快DHL、FedEx、UPS区域分拨中心建设,争创世界级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示范区。
加强国际铁路枢纽建设。强化中欧班列(中豫号)“五统一”(统一规划协调、统一建设运营、统一品牌推广、统一策划招商、统一政策支持)管理,推动中欧班列“五统一”常态化运行,巩固提升中欧班列(中豫号)国际物流通道枢纽作用,加快构建全省陆港业务“一张网”。高水平推进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建设,统筹推动郑州国际陆港新址建设与经开片区业务拓展,积极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经济区域,加强省际班列合作,不断提升集结能力;优化布局省内二级节点,加快建设安阳农资型、洛阳生产型、南阳保税型和新乡等国际陆港,推动各地陆港信息平台与河南“单一窗口”对接,加快实现数据互联、统一监管。
加强国际邮件枢纽建设。加快发展郑州国际邮件枢纽口岸业务,积极拓展国际邮路,争取与更多国家和城市建立国际邮件直封关系,把郑州口岸打造成为国际邮件重要目的地和国际中转地;加强境内国际邮件集疏,瞄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货源地,争取更多市场份额;加强省内挖潜,主动对接省内有进出口需求的企业和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加快郑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郑州机场航空货运和国际邮件枢纽优势。
加强国际冷链枢纽建设。依托郑州机场、中欧班列等,围绕高端果蔬、低温药品、冰鲜水产品、花卉苗木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冷链物流需求,加强与国内外大型冷链物流集成商合作,创新发展“航空+冷链”“中欧班列+冷链”“海运+冷藏班列”等多元模式,推动国际冷链物流、口岸冷链加工、冷链保税仓储、冻品保税展示交易等业态做优做强;不断提升配套服务和增值服务,着力打造全球重要的冷链物流枢纽基地。
拓展枢纽辐射联动发展空间。以通道为基础、以枢纽为节点支撑,加强与省外其他国家级枢纽的对接合作,协同建设中原—长三角通道经济带、京港澳通道经济带、陆桥通道经济带、济郑渝通道经济带等跨域通道经济带,聚合要素资源合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我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链接度和贡献度。
推动载体平台功能完善、能级提升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自贸试验区以及功能性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等载体平台是我省推动高水平开放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省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和先导作用。推动河南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各类开放载体平台的质效和能级,不断增强要素融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
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二次创业”。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综合带动效应,按照“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发展路径,锚定“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新目标,积极对标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郑州机场、国际陆港、功能性口岸、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联动,着力打造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导平台。
高水平建设自贸区2.0版。紧扣建设“两体系、一枢纽”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持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在实施原产地自主声明制度和原产地预裁定制度、创新账户体系管理、推动基金业扩大开放等方面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溢出效应,加快建设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争取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核心区域纳入自贸区范围,加快形成“临空+自贸+保税+口岸+航权”叠加优势,为拓展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提供重要支撑;在贸易便利性、投资开放性、金融要素流动性等方面积极探索自由贸易港基本框架,适时申建内陆空港型自由贸易港,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强力度上提升我省对外开放合作规模和水平。
加快打造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对标国际贸易通行标准规则,创新监管服务,完善治理机制,推动口岸监管、运行、服务智能化,加快建设智慧、法治口岸;优化提升口岸功能,拓展延伸现有功能性口岸的增值服务,推动与沿海沿边口岸加强合作,增强口岸辐射能力;加快建设河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项目,进一步拓展“单一窗口”功能,为我省跨境贸易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统一入口,持续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充分发挥航空港区口岸体系、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优势,加强航空口岸、国际陆港、功能性口岸、综合保税区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推动口岸、枢纽、平台和产业协调联动,大力发展“口岸+”模式,着力打造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优化绩效管理为重点,着力提升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发展质效;立足综合保税区功能优势,开展省、市、区三级专项招商,加快承接一批技术先进、带动作用强的外向型项目,不断拓宽业务领域;结合郑州国际陆港新址建设,统筹推动新郑综保区扩区,积极申建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综合改革试点;按照“边申建、边建设、边招商”的思路,积极有序推进全省综合保税区申建,打造我省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衔接、供需对接
充分发挥我省产业基础完备、交通区位优越、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等优势,以打造7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和28条千亿级特色产业链为重点,坚持以贸促工、以工强贸、工贸联动,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产业协作,推动通道、枢纽、平台、产业、贸易一体化互动融合、协同发展,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我省更多产业产品迈向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拓展产能合作空间。充分发挥我省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有效对接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需求,持续创新产能合作模式,不断提升产能合作规模和质量水平,重点围绕轨道交通、电气装备、现代农机、大中型客车及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有色金属加工等优势领域,加强与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合作,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专业化分工和紧密型合作关系,推进省内优势产能、先进装备、适用技术、标准规范、配套服务走出国门,在助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更加完整产业体系的同时,推动我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攀升。
大力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发展枢纽经济是我省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和制度型开放战略的重点之一,其关键在于将交通枢纽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打造竞争优势突出的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推动“流量”变“留量”。要做优做强航空经济,强化郑州航空港区龙头带动作用,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为方向,大力发展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飞机及零部件制造维修等临空产业,着力打造万亿级高端制造业集群;要提质增效陆港经济,深入做好“班列+”文章,系统梳理班列关联型产业,充分挖掘组织省内货源,创新开展“班列+园区”行动,推动班列与省级开发区、物流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融合联动,在具备条件的园区设立中欧班列货物集散作业点,带动省内关联产业协同发展;要培育壮大临港经济,以周口港、信阳港等为重点,谋划建设临港开发区,培育壮大钢铁精深加工、船舶制造、粮油加工、流通贸易为主导的临港产业集群,推动南阳、漯河等地依托内河港口,因地制宜发展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临港工业以及航运物流、融资租赁等临港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兴临港经济区。
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经济因素驱动第五次产业转移浪潮提速,安全因素推动全球产业链区域化、短链化趋势加快,特别是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发展,欧洲能源价格等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以汽车制造、现代化工、半导体等为主的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先进制造业加快向亚洲、北美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空间巨大,具备承接欧洲电子电器、汽车制造、现代化工、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转移的条件,要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深入推进对欧高水平开放合作,精准实施对欧招商引资专项行动,促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投资河南,推动和服务企业“走出去”开拓欧洲市场,不断培育我省开放合作新的增长点。
高水平建设经贸产业合作园区。聚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瞄准东南亚、中亚、非洲、中东欧等重点区域,推动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布局建设经贸产业合作园区,打造产业对接合作的核心载体和我省企业“抱团出海”的高端平台;探索开展常态化境外经贸产业合作区与我省企业对接活动,引导境外经贸合作区合理规划布局定位、创新建设运营模式,着力在产能对接合作、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打造一批品牌合作园区;借鉴“苏州产业园”模式,高水平建设中德(许昌)国际合作产业园等一批经贸产业合作园区,示范引领“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国际贸易做优结构、做强品牌
高质量的贸易合作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和重点内容。要对标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持续拓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空间,在做大贸易体量的同时,着力做优贸易结构、做强贸易品牌,推动“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往来合作实现新提升。
高水平举办国际化特色经贸活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争取在高峰论坛推介河南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成果;谋划举办中国(河南)-卢森堡投洽会,机制化办好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巩固拓展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发展优势;继续办好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投洽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务实举办一批具有“一带一路”鲜明特色和重大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论坛展会和经贸活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国际组织对接,争取更多国际性展会活动落户河南。
推动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外贸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巩固加工贸易优势,提升一般贸易占比,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和自主品牌,持续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规模和水平。重点依托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加快引进加工贸易产业链高端领域的链主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加工贸易产业园区;推动扩大一般贸易规模,不断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在文化贸易、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打造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推动郑州、洛阳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提质发展;引导企业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采购贸易、二手车出口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推动制度型开放、对接规则
提升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推动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深化交流合作,在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自然人临时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等方面先行先试。优化通关一体化流程,持续高质量推进海关“提前申报”和“两步申报”,巩固压缩货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成效,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向前置和后续环节拓展。
积极开展重点领域制度创新。贯彻落实《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版建设方案》,在跨境电商、陆上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深化制度创新,强化规则探索,争取国际规则和标准体系制定话语权。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加大新能源汽车、种业、医疗、教育、旅游、文化、金融等重点领域开放力度,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透明度和市场准入的可预期性。深化服务业准入后管理制度改革,推动放开经营模式、牌照、业务范围等负面清单之外的准入限制措施。
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服务
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贯彻落实《河南省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市场化专项方案》,大力推动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次办妥、一日办结”。依托河南省政务服务网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整合设立登记、印章制作、申领发票、社保登记等企业开办事项,在线上“一表填报”申请办理。在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报材料齐全的前提下,启动容缺受理。
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河南省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办法》,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利用外资的制度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展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知识产权执法活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
营造诚实守约的信用环境。加快打造诚信政府,加强项目投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加快打造诚信政府,对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认真履约和兑现。贯彻实施《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推动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建立信用联合惩戒机制。
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对标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和世界银行评价标准,以国际一流为标杆,以企业办理业务全流程便利度为衡量标准,健全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持续开展全域营商环境评价。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品牌,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河南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标识。
推动科教人文交流交融、互促互鉴
人文交流是增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友谊的重要方式,要持续深入拓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友好城市互利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中医药等领域的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彼此信任、加深双方友谊,努力形成“一带一路”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互鉴新典范,为我省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
深入开展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文明起源、中国功夫、天下黄河、华夏古都、老家河南等国际知名文化为重点,大力传播和推广中原文化特色品牌,不断提升河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文化遗产、文艺展演、广播影视、文物考古等领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
深入开展旅游合作。加强河南旅游资源宣传推介,提升河南旅游的国际化形象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国际化传播影响力,重点深入实施“引客入豫”工程,在东南亚、日韩、欧美等“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客源市场开展河南旅游主题推广活动,整合串联郑州、洛阳、开封等优质资源,把郑汴洛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游客到河南观光旅游。
深入开展教育科技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合作与人才培养,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生来豫留学;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高校共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合作办学,巩固提升“大禹学院”“仲景学院”等办学品牌优势;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高端制造、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建立联合研发平台、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聚力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深入开展国际医疗卫生合作。发挥河南中医药大省传统优势,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深入开展传统医学交流,加强在中医、康复、医养结合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公共卫生、医疗救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更多河南智慧和河南力量。
成 员:刘玉梅 王鲁峰 任 冰 赵建吉 胡美林
张海朋 王艳华 王宗凯 王华岗
执 笔:赵建吉 胡美林 张海朋 王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