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敏
白天在病房或手术室,晚上去实验室,这是省胸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丁成智的日常工作状态。
虽然未满40岁,但在不少患者眼中,丁成智已是一个“老医生”,有不少患者点名让他做手术。
而在不少同事眼中,丁成智则是一个比较有心、爱钻研的青年医生。
“喜欢临床,也喜欢科研,所以,我把白天时间分给医院和病人,晚上则会分给实验室和文献。”丁成智说,对于青年医师来说,带着科研思维做临床是一个“反刍”的过程,能让医生综合素质迅速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丁成智的专业方向是食管癌和肺癌,他尤其关注食管癌的医疗进展。目前,在实验室中,他正和同事进行食管癌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
食管癌是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河南是中国食管癌高发省。《2022河南省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河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前10位中,食管癌居第4位。
目前,食管癌公认的最有效治疗方法就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化疗或是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
丁成智选择这个科研攻关方向,一个最直接的因素是两年前他先后遇到的两个典型病例。
一位83岁的老先生,食管癌晚期,瘤体较大,辗转多家医院均被拒绝手术。找到丁成智后,丁成智给出的方案是,先进行免疫治疗加化疗,肿瘤缩小后,进行微创手术。老先生术后恢复很好,家人十分感谢。
不久,丁成智又接诊了一个41岁的女性中期食管癌患者,肿瘤比较大,当时不太适合手术。跟家属沟通后,先做了免疫治疗和化疗,但很遗憾,效果不好,肿瘤一直未能缩小。
为何有些人做免疫治疗效果好,而有些人不好?如何把效果不好的这部分病人提前筛出来?
带着这个疑问,丁成智钻进了实验室。
经过两年多反复实验,丁成智和团队成员筛选出了13个耐药基因位点,目前正在做细胞和动物实验。
“如果最终确定人体内有这些基因影响了免疫治疗效果,那这部分人就可避开这种治疗方式,节省救治时间和成本。”丁成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