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挖最早、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贯通了中华文明腹心地带,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河南大运河承继早期开创的运河水系,隋唐宋时期以洛阳和开封为中心,先后开凿疏浚通济渠和永济渠,形成北至涿郡南达余杭的中国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奠定了中国大运河的发展格局,是中国大运河的根脉和原点,具有开创性、主体性、鼎盛性的鲜明特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按照国家关于大运河的工作部署,河南省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梳理沿线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并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深化大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研究阐释,充分结合河南省整体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协同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持续提升河南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国家发展大局的地位。
一、河南大运河的遗产概况
河南大运河由河南省境内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通济渠和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三部分构成,包括洛河、汴河、卫河、会通河4个遗产段落,流经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9个省辖市和巩义、滑县、永城3个直管县(市),已探明的河道长度为686公里,遗产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河南大运河沿线保存着河道、河堤、码头、桥梁、仓储、水工设施、祭祀建筑、古都城镇、沉船遗迹、记事碑刻等诸多的遗产类型,使得运河形态较为完整,历史文化信息保存良好,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强,构成了内涵深厚、价值突出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体系。河南大运河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区7项,占全国总数的22.6%;纳入《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2—2030)》31项遗产,纳入《大运河河南段遗产保护规划(2012-2030)》41项遗产,总计70个遗产点段(将遗产项内的遗产点单独计算);同时,沿线9个省辖市有世界遗产5项(23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9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名镇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名镇20座、名村12个。
二、河南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
河南大运河是大运河的根脉和原点,运河水系沟通南北,促进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支撑了隋唐宋等多个王朝鼎盛繁荣,传承着厚重的中原文化和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是一部注释国家一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区域政治经济中心更迭的“中国历史辞典”。
大运河河南段承继早期开创的运河水系,隋唐宋时期以洛阳和开封为中心,先后开凿疏浚通济渠和永济渠,形成北至涿郡南达余杭的中国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奠定了中国大运河发展格局;强大的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等功能,推动了国家的政治一统、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支撑了古代中国的繁荣盛世。
大运河河南段是古代人类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整体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顺应黄河南北自然地形,综合运用引黄入汴、木岸狭河等水工技术,解决了引水济运、运河穿黄、治黄保运等问题,实现了人工运河在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高超水准,是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类智慧的集中反映。大运河因都城而生,隋唐宋时期的都城洛阳和开封因势利导,将城市规划建设和运河水网打造融为一体,构建了“洛水贯都”“四水贯都”的古代都城格局;大运河凿通伴随而来的交通运输、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活动,促进了宋代城市规划中街巷制的产生,启迪了大运河沿线的扬州、涿郡等一批运河名城的建设,影响了后世1000多年都城布局和城镇形态。
大运河河南段连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东西南北的大沟通和大交流。对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精神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造就了洛阳、开封、商丘、卫辉、浚县、道口等一大批运河城镇的繁荣兴衰,创生和维持了沿线居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留下了“隋堤烟柳”“汴河新柳”等极具艺术审美的文化意境和脍炙人口的大运河诗词歌赋。
进入新时代,紧抓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机遇,深入挖掘大运河及沿线优秀传统文化,做好研究阐释工作,保护传承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鲜明时代主题的精品力作,创新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业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改善沿线生态环境,激发大运河活力,留住“记忆乡愁”,讲好“运河故事”“中国故事”,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心提供坚强支撑。
三、河南大运河的重大工作成果
伴随着我省大运河文化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等多个规划文件的公布,我省相继实施了多项大运河工程,包含考古工作、博物馆建设、遗址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区建设等多个类型,并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果,成了我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闪亮“珍珠”。
州桥与汴河遗址于2018年至2022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进行考古发掘,州桥遗址的发掘揭开了开封城下“城摞城”的神秘面纱,还原了大运河及北宋东京城繁华的宏大历史场景,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有重大意义,为研究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并获得“202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
以“运河源、隋唐韵、河洛技”为设计理念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于2022年5月18日正式开馆,这是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的重大标志性成果。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将为推动国际间相互交流融合、强化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符号、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有力支撑,并将在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河南也开展了诸多大运河相关的文化活动,为传承和展示大运河与沿线文化遗产、带动沿线地区发展提供了极大地支持和保障。我省“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聚焦千年古都洛阳,以现今文化和旅游再次繁荣大运河与古都洛阳;2023年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主会场活动在河南省焦作市开幕,将在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8个省市开展健步走等相关活动;郑州、新乡、濮阳等大运河沿线地区均开展了大运河相关的重大项目,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旅游联盟等建设,创新性地构建省内外大运河保护传承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四、河南大运河的功能定位和社会意义
对于我省大运河的发展定位,既需要贯彻国家层面对大运河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也需要依据我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实际资源情况,以及我省整体未来的发展计划,充分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河南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上位规划中的目标任务,实现国家、省、市、县在大运河文化遗产方面的整体统筹,科学有序地推进我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全面建设中原文化高地。
1.打造中华文化标识
在我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应逐步提升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等为代表的通济渠古都轴和山阳故城、卫辉古城、浚县古城、道口古镇等为代表永济渠古城轴的传承利用水平,做好沿线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充分展示中原地区从“河洛古国”为代表的史前文明、夏商周早期国家、秦汉帝国至隋唐宋王朝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凸显以二里头遗址为标志的“早期中国”、以隋唐洛阳为标志的“隋唐胜迹”、以北宋东京城为标志的“东京梦华”等历史文化高峰,实现“一河揽千年文明”。
同时,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发挥我省位于华夏文明形成、发展的核心腹地优势,发挥黄河、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城、长征、万里茶道等文化遗产在中原交汇重叠、珠辉玉映的优势,建设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四大国家文化公园,把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打造为中华文明重要地标,将大运河打造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传承中原文化,培育新时代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赓续中华5000年文明史。
2.打造“千年运河”品牌
整体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统筹沿线古都名城、仓窖码头、堤坝闸桥、古镇古村,及依托大运河沿线历史空间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串珠成链、由线带面”,全面展示大运河在平衡南北经济、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活态传承,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深入挖掘和阐释大运河所蕴含的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一体多元、治水理漕治国的爱国精神、民族智慧、兼容态度、人文情怀和民本思想;实施大运河文化创意创新工程,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一批运河文化IP,举办以大运河为主题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建设主客共享、智慧便捷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美好家园;突出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将大运河打造成为荟萃古今人文、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千年运河”品牌。
3.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好“互联网+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作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联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交流、旅游合作,汇文明活水、连中枢腹心、促区域协调,形成在河南贯通融合的发展新格局,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让中原更加出彩”。
弘扬新时代大运河枢纽文化,依托河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发力,发挥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特使”作用,组织大运河沿线精品文物海外展系列活动,打造文化遗产对外交流合作品牌;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世界古都论坛、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国内外知名的文化节庆活动,打造提升高水平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参加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提高“千年运河”整体辨识度,用运河文化讲好中原故事、中国故事。
五、结语
河南大运河承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资源基础,突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推动遗产本体保护、周边环境整治、区域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系统保护和展示大运河文化,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水平,焕发大运河的生机与活力,打造“千年运河”品牌,构建河南大运河“七片区”壮丽空间,突出大运河展示中原文化、讲述中国历史、宣传中国形象、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全面助力建设中原文化高地。
(作者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刘海旺 李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