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吉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部署,就要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努力走出内陆大省开放带动的新路子。
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必由之路
对外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和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无论是全球价值链(GVC)还是全球生产网络(GPN)理论,都认为经济全球化为后发国家(地区)的快速发展和赶超提供了重要机遇。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有13个经济体实现了持续25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实行对外开放。我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所有商品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至2022年的7.4%;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2022年版清单与2018年试点版清单相比,事项缩减比例达23%;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同26个国家(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通过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4万亿元提升至2022年121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提升至17.9%,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位居全球第一,利用外资居全球第二,对外投资居全球第三。
对外开放是我省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形势的重要举措。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等问题错综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省重工业和传统产业比重较高,能源原材料工业、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5.4%、38.6%,虽然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速达到12.6%,但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12.9%,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还较为有限。根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指数的全国排名仅17位,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受制于人,多数产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高附加值产品少。我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生态大省、文化大省,作为中国的缩影,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
发展愿景
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一是制度型开放取得明显成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版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制度型开放体系。二是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更大作为。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路协同”立体开放通道体系进一步完善,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优势更加彰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经贸合作水平稳步提升。三是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保持稳定增长,在豫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领军企业显著增多,外贸进出口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升。四是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更为有力。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大力引进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面向经济主战场,大力引进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动换道领跑、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绿色低碳转型。五是开放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围绕招商引资、国际性会议、展会、体育赛事等形成一批对外开放河南品牌。
到2035年的发展愿景: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开放强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建成成熟的制度型开放体系,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地位基本确立。
成效及挑战
主要成效:
对外贸易创历史新高。近年来,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创新高,2022年达到8524.1亿元,是2012年的2.56倍,年均增速达到9.9%,规模位居全国第9,连续十一年稳居中部地区第一,总值和排位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实际使用外资901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7万亿元,分别是“十二五”的1.36倍和1.57倍。“十三五”时期新上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452个,引进合同利用省外资金超10亿元项目2264个。2022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17.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2%,增幅居全国第四位,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1076.9亿元,增长4.0%。198家世界500强企业、178家国内500强企业在我省投资。
开放通道形成新优势。空中丝绸之路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郑州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48条,在全球货运前20位国际枢纽机场中开通17个航点,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六,国际货运量居全国第五。陆上丝路量质提升。中欧班列实现每周“16去18回”高频次往返对开,境外业务网络遍布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综合运营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网上丝路持续突破创新。率先探索“网购保税+线下自提”模式,“网购保税1210服务模式”向全国推广、向海外反向复制,业务覆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海上丝路加快无缝衔接。铁海联运扩容加密,郑州等城市开通直达青岛、宁波等港口的铁海联运线路。周口港、信阳港通江达海,周口港加入海河联运港际联盟。
开放平台载体能级显著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引领示范作用持续增强,内陆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加快建设,入选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河南自贸试验区构建了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5大服务体系,160项试点任务已基本实施。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集聚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总数均占全省的50%以上。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评估中位列“第一档”,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综试区城市第3,省会城市第2。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形成以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为核心区、省辖市大数据产业园区为主要节点的“1+18”格局。我省已建成3个国家一类口岸、9个功能性口岸、5个综合保税区、4个保税物流中心,是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的内陆省份之一。
制度型开放取得重要进展。2017年挂牌以来,河南自贸试验区累计入驻企业12.3万家,注册资本1.6万亿元,形成了515项改革成果,15项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采纳推广,99项成果在全省推广。“二十二证合一”改革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点赞,“建设项目水电气暖现场一次联办模式”“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等入选国务院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一码集成服务”“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正面监管模式”“四链融合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等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对外开放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我省成功承办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14次会议、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经贸对话会、RCEP第27轮谈判等高规格国际性会议。举办多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等高水平对外开放活动。河南投资贸易洽谈会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誉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对接品牌”。
面临挑战:
一是思想解放不够。我省地处内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思想相对封闭保守、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足。部分地区(部门)工作上因循守旧,法无依据不作为,没有成例不敢为,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不够,容易错失发展机遇。
二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虽然我省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但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相对较低。2021年对外贸易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3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17位,在中西部地区滞后于重庆、广西、四川、江西、陕西、安徽。2022年,我省实际利用外资17.8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94%,在中部地区位居第五位,仅相当于湖南的1/2、湖北的2/3。加工贸易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60%,新型服务贸易处于起步阶段。出口过于依赖单一商品,手机及其零部件进出口占全省的52.8%。
三是制度型开放的氛围不浓。一些地区(部门)对制度型开放的内涵、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在探索制度型开放新模式、构建制度型开放新体制和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等方面主动性不够。多部门的协作较为薄弱,不能在改革创新、制度设计、复制推广等环节形成合力。相较于浙江、江苏、四川等地,河南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建设相对缓慢。制度创新成果在各市县的知晓度、推广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
四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我省营商环境在全国的排名相对靠后,与经济大省、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符。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缺乏“服务员”“店小二”服务意识,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个别地方还存在招商承诺事项不兑现和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前热后冷”现象仍有发生。部分部门数据封闭分散,存在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导致“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实现率不高。绿色通道、联审联批、容缺办理等投资服务机制还不健全。
五是国际化程度偏低。教育、文旅、外事等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偏低,与教育人口大省、文化旅游大省、经济发展大省的地位不相称。郑州国际通航点不足成都的1/3、西安的1/2,入境旅游人数不到成都、武汉的1/5。外国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是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标志,郑州仅有1个卢森堡签证服务平台。举办影响力大的国际性活动较少。
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
建设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版,加快推动制度型开放。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新时代制度型开放高地的意见》《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版建设实施方案》,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一是提升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推动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深化交流合作,在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自然人临时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优化通关一体化流程,持续高质量推进海关“提前申报”和“两步申报”,巩固压缩货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成效。加大文化、金融等重点领域开放力度,提高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透明度和市场准入的可预期性。二是积极开展重点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实施原产地自主声明制度和原产地预裁定制度,围绕账户体系管理、基金业扩大开放、融资租赁公司外债便利化、知识产权证券化、证照分离、卫生健康领域改革、期货市场国际化等方面开展试点创新。三是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大力推动国家层面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的复制推广,加快成熟的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四是积极申建河南自贸试验区空港新片区。发挥郑州航空港区临空区位、物流枢纽和功能口岸等优势,探索完善高水平开放政策制度体系。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推动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一是加强引进来。积极吸引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和科技服务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强化省科学院、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的引才聚才作用,依托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高水平活动,大力引进一批科技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二是积极走出去。鼓励我省龙头企业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布局海外研发中心、离岸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提升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攻克一批关键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三是加强科技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科技战略合作,打造中原—长三角科技走廊。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加快推动优势再造。一是创建国家枢纽经济示范区。依托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构筑辐射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体系和运输通道,建成全球航空货运枢纽和现代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以郑州航空港区、国际陆港等平台载体为核心,创建国家枢纽经济示范区。二是提升“四条丝绸之路”的链接度和影响力。深化郑州—卢森堡航空“双枢纽”合作,不断织密郑州至RCEP国家航空货运航线网络。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进一步提升陆港集散能力、增强多式联运能力、提高智慧港区建设和物流仓配效率,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对标RCEP及CPTPP和DEPA高标准经贸规则,在跨境电商、移动支付等前沿数字服务领域创新发展,持续推动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创新发展。加快铁海联运发展,加密至天津、连云港、青岛、宁波线路,建设完善淮河、沙颍河、唐河等航道,围绕港口货运功能形成“2+8”分层次港口布局。三是培育壮大枢纽偏好型产业。巩固提升冷链、航空、电商等特色物流竞争优势,依托新郑国际机场发展航空维修、航空制造等航空核心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航空偏好型制造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动换道领跑。一是推动产业链招商。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和路线图,积极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实现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梳理产业链短板弱项,大力引进配套关联项目,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分工合作高效的产业集群。二是构建全球招商网络。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在港澳台、日韩、北美、欧洲等我省主要外商投资来源地,设立驻外经贸代表处或投资促进机构驻外联络处,定期开展投资促进专题活动。三是围绕重点国家(地区)招商。抓住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机遇,深化与美国、欧盟、日韩、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四是推进重大经贸活动。借力国家层面的多双边投资促进机制,搭建对外经贸活动平台,积极申报创办RCEP经贸博览会并争取永久举办权,高水平办好河南投洽会。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动深化改革。一是深入推动思想再解放。把开放摆到引领全局发展的新高度,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各地开设开放大讲堂,结合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要领导讲一次开放方面的党课。每年定期举办对外开放专题研修班,提高抓开放的本领和素质。二是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建立便捷高效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报材料齐全的前提下,启动容缺受理。三是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利用外资的制度体系。开展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知识产权执法活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四是营造诚实守约的信用环境。加快打造诚信政府,对依法做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认真履约和兑现。贯彻《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建立信用联合惩戒机制。
(作者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